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中勤美術館「隱於市」 地景連綠意 起伏塑新意

明報

更新於 22小時前 • 發布於 18小時前 • 開眼 建築
台中勤美術館透過地景與草悟道的綠意環境緊密結合。屋頂透過梯級流暢過渡,延伸地面的綠化元素,成為台中市中心少有的開放休憩空間。(作者提供)
台中勤美術館透過地景與草悟道的綠意環境緊密結合。屋頂透過梯級流暢過渡,延伸地面的綠化元素,成為台中市中心少有的開放休憩空間。(作者提供)
勤美術館鳥瞰圖。從旁邊望過去,垂直木色格柵融入周遭大樹林立的環境,高低不一的屋頂花園猶如從地面掀起。(資料圖片)
勤美術館鳥瞰圖。從旁邊望過去,垂直木色格柵融入周遭大樹林立的環境,高低不一的屋頂花園猶如從地面掀起。(資料圖片)
建築師在展廳位置延續扭動的園境設計元素,彎曲的牆壁和天花使室內展廳更具立體感。(作者提供)
建築師在展廳位置延續扭動的園境設計元素,彎曲的牆壁和天花使室內展廳更具立體感。(作者提供)
建築師在室內鋼結構型天花橫樑位置補上木材,巧妙地運用錯落不一的結構,橫樑之間套上木材天花,營造舞動效果。(作者提供)
建築師在室內鋼結構型天花橫樑位置補上木材,巧妙地運用錯落不一的結構,橫樑之間套上木材天花,營造舞動效果。(作者提供)
為避免屋頂視覺上變得笨重,斜面格柵令設計顯得輕薄。較深入位置則用來「收藏」屋頂上樹木的泥土。(作者提供)
為避免屋頂視覺上變得笨重,斜面格柵令設計顯得輕薄。較深入位置則用來「收藏」屋頂上樹木的泥土。(作者提供)
天井位置容許陽光進入美術館地下層,同時也吸引地面的遊人一探究竟。(作者提供)
天井位置容許陽光進入美術館地下層,同時也吸引地面的遊人一探究竟。(作者提供)
垂直的木紋金屬條延續建築師慣用木格柵的設計風格。折曲的部件為立面增添立體感。(作者提供)
垂直的木紋金屬條延續建築師慣用木格柵的設計風格。折曲的部件為立面增添立體感。(作者提供)
美術館為呼應玩味的建築設計,垃圾桶、滅火筒和室內指示牌也花了不少心思。圖中的垃圾桶,參考名畫《吶喊》作為設計靈感。(作者提供)
美術館為呼應玩味的建築設計,垃圾桶、滅火筒和室內指示牌也花了不少心思。圖中的垃圾桶,參考名畫《吶喊》作為設計靈感。(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坐落台中市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經過6年的重建迎來蛻變,並終於在2024年對外開放。繼承過往美術館「無牆」的概念,勤美術館從大地掀開無縫連接草悟道的林蔭大道,也將周邊的藝術氛圍延續。它不僅是一個融合美術館、餐廳、公園和天台休憩空間的藝文空間,更是連結鄰近大型綜合發展項目和社區的一個節點。美術館請來日本建築師隈研吾重新思考一座美術館該如何成為台中鬧市的公共藝術空間,將創意設計融入城市生活。

「負建築」理念 「掀開大地」連接周遭

筆者回想數年前來到草悟道上,當時看到的是美術館前身的臨時展覽空間「工家美術館」——場地可供工友們午休,並設有小食店,其餘時間則開放展出受工地啟發的藝術裝置,突破大家對工地的印象。如今重回草悟道,街上遊人變多,市民優哉游哉地享受着市中心難得的步行街區。透過草悟道兩旁的大樹望去,全新的勤美術館沒有突兀的「盒子」,而是以一個彷彿是從大地掀起的有機形態出現,完美延伸草悟道的林蔭綠意,將周遭藝術氛圍無縫融入環境之中。

隈研吾着重環境脈絡(context),與其他擁有龐大建築體量的美術館相比,建築師刻意把這個項目的建築體量縮小,實踐「負建築」理論。此理念強調與自然環境融合,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透過考慮建築材料及環境脈絡,探索建築的新可能。隈研吾的建築不斷挑戰建築物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實現建築「消失」於環境中的效果。從日本愛媛縣龜老山展望台項目開始,他運用「隱形建築」理論,善用天然材料和地形環境,使建築謙遜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勤美術館項目中他使用了相近的設計思維,顛覆了傳統美術館形式,創造隱藏於鬧市的藝術空間,同時強調建築與自然共生的關係。

勤美術館強調通透、動感及綠化元素,讓曲面屋頂與地面自然銜接,透過地景與草悟道的綠意環境緊密結合,也同時間呈現輕薄透亮的視覺效果。美術館從草悟道向後退入(setback),入口位置前方先緩坡往上,然後微微下沉,連接一個水景廣場,引導訪客進入一個高低起伏流暢錯落的展覽空間。園境設計把梯級曲面屋頂與入口廣場連接,形成「掀開大地」的意象。階梯上滿佈綠化景觀,讓植物與建築成為一個有機共生體。

平衡經典與實用 應氣候改用木紋金屬板

延續隈研吾標誌性的木格柵設計語彙,美術館採用木紋金屬條,立面融入周遭大樹林立的環境,並與後方的酒店大樓和住宅項目融為一體,襯托出美術館上下起伏、綠化融入室內的動態視覺效果。

眾多隈研吾項目皆以木材作為標誌。可惜,由於作品分佈於不同地區,部分地區氣候較潮濕,加上木材防腐處理的不足,不少項目的木材為管理者帶來維修方面的困難。建築師汲取了過去案例的經驗,亦觀察了台灣高濕度及多雨的天氣,決定把室外的木格柵換成木紋金屬面板。雖然真實木材質感確實無可比擬,但在台灣這些潮濕的氣候之中,現時做法不失為一個折衷方案,展現出對實用性和氣候限制的理解。

天花舞動 樓梯輕薄 天井透亮

走進室內,最顯眼的就是富有動感的鋼結構型屋頂,建築師在室內天花橫樑位置補上木材,延續常用的木系列設計,以天然木材隱藏鋼結構的沉重感,減輕鋼結構橫樑帶來的壓迫感,再配合通透的玻璃,營造出富有動感的效果。建築物也有彎曲排列的窗戶,框起草悟道上的風景,豐富的視覺層次吸引視覺交流,也符合美術館的開放氛圍。

進入展覽範圍,斜坡引領訪客向上走動。室內展覽空間以簡潔的白色為主。位於中庭的樓梯連接上下兩層高低起伏的樓板。具層次感的迴旋式樓梯設計恍似紙張摺疊般輕薄,彷彿飄浮在兩層之中。樓梯同樣採用鋼結構,美術館策展人善用其輕薄特性,將樓梯底部空間作為短片展示區,使樓梯成為視覺主軸。

展覽空間強調內外交融、上下起伏的空間流動感的設計,打破傳統美術館的局限,使展覽空間更有趣。樓板高低也恰巧為下層的展覽場地預留更高的空間,以視覺連繫着旁邊地下室外展覽空間。未有購票的遊人也可以由上而下透過天井俯瞰展覽內容。天井同時也為位於地庫的展覽空間引入陽光,照亮整個展覽空間。

文:伍卓曦(Jeffrey Ng)(英國註冊建築師,喜歡在城市、建築、咖啡室和文字間游走)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