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查無此人

明報

更新於 22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展覽中所展示的《同志後浪》和《十分一會》通訊、8mm底片和黑島《宣言》卡式帶。(WMA & Cpak Ming提供)
展覽中所展示的《同志後浪》和《十分一會》通訊、8mm底片和黑島《宣言》卡式帶。(WMA & Cpak Ming提供)

【明報專訊】「也許,移動,是地理位置的轉移,也是驅使身於其中的人生活方式的變異。」這句話摘錄自麥海珊《唱盤上的單行道》(2007)錄像作品中的畫面,正好描繪了搬了32次屋的麥海珊(Anson)的寫照。儘管我們曾經是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的同事,由於坐在學院辦公室的兩端,交流不多,但我卻偶爾聽到「Anson又搬屋」的消息。幾年前,我仍能在她的社交網絡上看到她搬屋的帖文。

有搬屋或搬工作室經驗的朋友,或許也有類似的感受:每一次搬遷,彷彿都是一次自我歷史的整理。在整理舊物、選擇丟掉和保留的過程中,你總不能避免回憶,並不停重複上演以上的過程。如果每一次搬屋都是一次自我民族誌的創作,Anson可能已經創作了32次。「查無此人」的展覽將這位搬屋經驗者滿滿的「執嘢」過程攤開,以自我民族誌的方法整理她不同媒介的昔日創作,從這些橫跨香港各種流變的個人創作紀錄中,梳理出連串的社會脈絡。

正如策展人周麗珊在策展理念中提到的,「查無此人」是她「嘗試以研究麥海珊的自我民族誌為策展實驗,藉自我(auto-)、民族(ethno-)和書寫(-graphy)這三個範疇,書寫我在『閱讀』她的自我民族誌時所理解到的真實」。在整個過程中,Anson既是研究者,也是觀察者和參與者。她通過創作的方式書寫自己在不同時期的經歷,以及在不同領域中所擔任的角色:性權運動、城市空間、精神健康和離散,從個人故事、情感及與社會的互動中揭示這些領域在社會中的流變。這不僅是她個人的自省和反思,也同時投射出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議題。雖然並非每位觀眾都是Anson的朋友或對她非常熟悉,但我們能在展覽中從她整理的文字、影像和聲音中聯結自己的經歷或觀點,從而探索個體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將個人的微觀感受延伸到宏觀的公共議題。

一進入展覽空間,牆上的是照片、黑膠和文字,旁邊是一扇門,而牆的另一邊則是通往另一個展區的通道。這裏似乎沒有既定的動線,就如同搬家一樣,可能是無可奈何,也可能是通往解脫的道路。展覽空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Anson以往在性權運動中的紀錄,其中《同志後浪》和《十分一會》通訊中的撰文,都是1980年代性權組織進行的活動。在細讀這些通訊文章的同時,我不僅在閱讀Anson多年來與LGBT+群體的互動及他們在性權運動中的經歷,也在反思今天相關議題的公共討論。其中一本由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出版的Anson著作《雙性情慾》(初版於2002年),書背上可見由民政事務局贊助,足見香港官方曾經非常願意開放性權的討論,也讓觀眾反思今天相同議題的空間和狀况。當刻我不禁好奇發問:如果同樣的贊助單位在今天贊助同樣的出版,將會出現什麼樣的討論呢?

「查無此人」的名字源自於當大家寄信給一位已搬離的朋友時,信件會被標上「查無此人」。然而,她曾經確實存在。我們不能否定現在不存在的客觀事實,同時也不能否定她的曾經存在,只是這一切現在是否已經煙消雲散,還是在地球的某處繼續存有?也許每位創作者都需要書寫自己的自我民族誌,以免一切到最後只能被標示為「查無此人」。

文:林欣傑

(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Ig @keithlyk)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