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香港與中東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香港銳意開拓文化旅遊,中東各藝術節亦漸受國際關注。首屆阿布扎比公共藝術雙年展(Public Art Abu Dhabi Biennial 2024-2025: Public Matter,下稱「雙年展」)在去年11月至本月舉辦,記者應當地文化及旅遊局之邀,躍上紅眼航班,遠渡中東親自觀察取經。
初試啼聲 選址包括沙漠綠洲
不少人以為阿聯酋首都在迪拜,實際卻是旁邊被譽為全球最安全城市的阿布扎比,亦即阿布扎比酋長國的首府。7個酋長國既互利並存,又相互競爭,如Art Dubai(4月中)、沙迦雙年展(2至6月)就與阿布扎比公共藝術雙年展同期進行。甫到當地,不見「中東油王」成街成巷,更多見的反而是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人。細看阿布扎比酋長國人口組成,非阿聯酋公民佔約八成,如何以藝術詮釋「公共」概念與連結社群,在這社會背景下,或有一番異彩。
由阿布扎比文化及旅遊局(DCT)籌辦的雙年展實質其來有自,DCT公共藝術總監Clémence Bergal指出DCT在2023年推出每年投資逾3500萬美元的「阿布扎比公共藝術」(Public Art Abu Dhabi)計劃,並在同年籌辦了首個大型公共藝術節「Manar Abu Dhabi」(光屋藝術節);雙年展作為該計劃的三大支柱之一,將與前者交替舉行,而籌備工作亦早於2023年展開,終在去年11月開展第一階段,並在今年揭幕第二階段,至4月方閉幕。相較前者透過光藝術以不同島嶼為據點探索公共空間,雙年展進一步涵蓋雕塑、裝置藝術等不同藝術形式,亦有別於其他地區於展覽空間內舉行雙年展,選址酋長國境內鄰海的阿布扎比市及沙漠綠洲艾因(Al Ain)兩大城市的戶外和公共空間,嘗試有系統地連結公眾與公共空間。
一般或會以為,伊斯蘭國度裏女性社會參與度較低,但雙年展的5位策展人卻全都是女性。作為其中一位策展人,DCT文化項目總監Reem Fadda表示自己負責構思雙年展的主題「公共事宜」(Public Matter),以環境(environment)、社群(community)、城市化(urbanity)及本土性(indigeneity)四大支柱探討公共空間、城市歷史與社群的關係,而本次逾60位藝術家的作品分佈兩地大小角落,其中40件為全新委託,涵蓋來自阿布扎比本地,以及阿聯酋其他地方和印度、韓國等地的國際藝術家,再規劃為8條觀賞路線。作品挑選方面,先由策展團隊邀請藝術家短期駐留及實地考察,再就收到的計劃書遴選,遴選時致力平衡不同性別、本土與國際的比例,也嘗試找出可以在社區長期保留的作品,努力為本地藝術家提供接通國際的平台。
夜間公眾駐足 不知雙年展者也喜見藝術品
一連3日隨記者團走訪兩地公共空間,怎一個熱字了得。頂着39度高溫,大多只見藝術品獨對艷陽,間或遇到保安。追問之下,Reem指保安負責保護公眾和藝術作品,也幫忙計算訪問人次,雙年展首兩個月便已共吸引了約200萬名參觀者互動,惟此刻太熱,市民要待黃昏才會外出。
夜晚11點,記者自住處出走,阿布扎比市民與野貓一樣都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日間不見一人的休憩空間,入夜後反而朝氣滿滿,但有人聚集又是否代表成功?記者沿着相連的海濱路線及公園路線漫遊,發現確有人在草地聚餐,但藝術品卻不如想像中受歡迎。走到海濱盡頭,Wael Al Awar以鹽、棕櫚纖維與回收塑膠製作建築模組建成的作品Barzakh,在燈光映照下恍如縷空的菠蘿包。巧遇留影的尼泊爾旅客,他們雖然不知道這些「海洋骨頭」從何而來,也不知背後以建材反思都市發展的理念,不過希望旅途上能看到更多作品。沿途折返,又偶遇在藝術品前停下腳步的本地居民Sadif小朋友一家,他們表示對雙年展有所了解卻未參與過相關活動,但覺得藝術品為城市增添生氣。臨近住處,一對剛自迪拜移居當地的新婚夫婦正在作品Crown所在的草地休息,細問下二人不知曉雙年展,但記得一堵寫着各國文字的牆——正是海濱處Oscar Murillo邀請當地社群一同創作的油畫壁畫作品A 1% offering: collective messages to our ancestors。啟發自莫內《睡蓮》,講述難以看清他人掙扎困境的作品,卻也在過程中成為社群參與的橋樑。
雙年展有否成功連結社群,固然難以據數天觀察蓋棺定論,若要成為具認知度或吸納旅客的藝文盛事,似乎仍需時間建立口碑。但市民遊客評價普遍正面,或至少可云為文化景觀錦上添花。
蒐移民故事織大地氈 乒乓波枱建社區聯繫
說起展品背後的連結,當地地氈市場中由藝術家Christopher Joshua Benton創作的Where Lies My Carpet is Thy Home或是有趣的例子。Christopher說留意到市場集工作場所與居所於一身,便想將市場中間的沙地變為社區空間。觀察到市場80%商戶是阿富汗人,移民故事卻往往在人口混雜的阿聯酋被忽視,這次便拜訪社區每一個商店,訪談上百次,問他們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對故鄉和回家的想法,轉化口述歷史為圖像。有人想要空地變為運動場、有人講起家鄉往事,地氈成品中有山有海,有地氈生產的場景,也有他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其中一個圖案便源自店主Wally吃蘋果時總會想起家鄉擁有逾1000棵蘋果樹果園的經歷。
前後共花8個月完成、約66米乘42米大的人造草皮地氈,除了辦社區放映等活動連結社群之餘,Christopher嘗試呈現社區中隱藏的聲音,故邀請了一些女性詩人以至DJ辦活動。惟同行記者詢問女性為何在地氈裏缺席時,Christopher指社區成員認為「女性不應該被踩踏」故未有放入地氈,只能折衷地放入了女童的圖像。然而為何「孩子就容許踩踏?」因遇着喚拜廣播,答案無疾而終。在商圈店主幾乎全為男性的社區有其內在癥結,而公共藝術作為介入社區的媒介,能否成為建立關係的平台,或許才是看點所在。記者便見到有商戶走出與Christopher細說家常。
觀賞路線未納羅浮宮所在文化區
雙年展大部分路線以步行為主、集中阿布扎比市中心,另在艾因亦設有一條推薦參觀者乘搭交通工具觀賞藝術品的路線,相對傳統的沙漠綠洲與現代化的沿海首府各異其趣,Clémence提到兩地對阿布扎比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官方亦為市民提供穿梭巴士。驟眼看覆蓋面不多,但阿布扎比市面積與香港相近,想像要規劃18區的藝術地圖殊實不易。然而今次並未有將當地政府力促多年的薩迪亞特文化區(Saadiyat Cultural District)納進雙年展版圖,叫人奇怪。Clémence回應稱當地社區尚未成形,而比起將一切集中在特定藝術空間,更傾向走入現存社區,將藝術融入在地語境。走進「尚未成形」的文化區,知名現代藝術館古根漢美術館阿布扎比分館宣布落戶經年,雖曾預定於2017年開放,但目前還未竣工,其他幾間國家級博物館也尚在興建。文化區唯二開放的只有2017年開幕的羅浮宮阿布扎比分館及剛於本月落成的「teamLab Phenomena Abu Dhabi」。從羅浮宮遠望過去,是尚未完成的住宅區。回到本島市中心,雙年展沿用當地基建常見又耐曬的天青藍色為主視覺,又以作品定錨,創造通過步行穿梭城市空間的旅程,Clémence指希望能為市民提供另一種視角重新發現阿布扎比,也為從未來過的人提供新體驗。
雙年展舉行期間也有表演藝術與藝術駐留項目等,但走過現場的記者不禁思考市民心中與藝術的距離,是否仍有一面透明的牆?不告知是藝術品,可能無人問津;標榜為藝術可能又只敢遠觀,Clémence指出阿布扎比人口組成多元,走進不同社區展開對話並不容易,但看見成果卻令人欣慰。如來自哥倫比亞的藝術家團體Arquitectura Expandida便在市區租了一間店作工作室駐留9星期,自製流動乒乓波枱穿梭城市各地,以對話和互動與社區成功建立聯繫。記者到訪店舖時,舖位內展示着乒乓波枱實物及駐留那9星期拍下的影片,牆壁則佈滿移動軌迹畫成的路線圖,展示出另一面的阿布扎比。
小量作品記住「前石油」時代
此行除了社群與藝術,不斷聽到的關鍵字還有「現代遺產」(Modern Heritage),在當地語境中,即轉型石油出產經濟以來,見證重大變化的建築和城市空間。1989年建成以來見證社會現代化的中央巴士總站、擁有25年「悠久」歷史的地氈市場……但「石油轉向」前的「史前史」卻如像集體失憶地消失——除艾因小量與當地農業相關的藝術品,只餘阿布扎比海濱藝術家Farah Al Qasimi裝置作品Homesickness尚存蛛絲馬迹。珍珠貝殼雕塑背靠海洋,播放着多年前採珠人妻子祈求丈夫平安歸來的民謠Tob, Tob Ya Bahar,似在召回當地曾仰賴珍珠捕撈支撐經濟的歷史。不過慮及特殊的人口組成,久遠歷史或不比當下連結更見人心。裝置之外,尚有工作坊等未有機會觀察的公眾活動,未能窺見雙年展全貌。萬事起頭難,這屆雙年展奠定基礎後,未來尚有漫漫時間塑造品牌。有阿布扎比公共藝術雙年展為前例,瑞典厄勒布魯(Örebro)又將於2026年舉行公共藝術雙年展,香港會否也能策動一次不止得個擺字、讓藝術貼地走入全城不同社區的藝術節?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