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農曆二月,迎接24節氣中第3個節氣「驚蟄」。驚蟄象徵春雷初響,萬物萌發。各種昆蟲、動物之前躲藏在泥土或石洞過冬,到了這個時候,牠們受春雷驚動慢慢甦醒,迎接春天。萬物甦醒,不論益蟲、害蟲,小人也不例外,因此民間風俗會在驚蟄「打小人」。
冬季慢慢轉入春天,天氣乍暖還寒。保健養生上,中醫提出「春捂」(按:「遮掩」之意),認為初春氣溫變化大,不應過早脫掉棉衣。特別是老人和兒童,更要注意保暖,重點照顧頭頸與雙腳,避免外感病發生。
注意保暖 運動抗「春困」
另外,春天常常令人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又稱「春困」。因此,早睡早起、適時到戶外做舒展運動,不但可以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亦可以舒展陽氣,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
飲食上,中醫認為驚蟄肝氣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例如可多食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蛋及牛奶等,以增強體質來抵禦病菌。此外,驚蟄時節氣溫普遍較低,在日常飲食應多以溫食為主,以養護脾胃。
(資料來源:衛生署《節氣養生》、醫管局中醫部「中醫動」)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