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奧斯陸】國際市場與本土題材的角力

明報

更新於 04月17日17:07 • 發布於 04月17日20:30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劇集《英倫冤案》中,杜比鍾斯飾演的貝茨先生奉獻半生為受害者爭取公道。(網上圖片)
劇集《英倫冤案》中,杜比鍾斯飾演的貝茨先生奉獻半生為受害者爭取公道。(網上圖片)
劇集The Way中,鋼鐵廠與工人糾紛升級,主角Owen在示威中與警察正面衝突。(網上圖片)
劇集The Way中,鋼鐵廠與工人糾紛升級,主角Owen在示威中與警察正面衝突。(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這一兩年香港朋友遊倫敦,均十分戒備。香港人對網上資訊特別敏感,大家在網上了解到倫敦有不少搶手機黨,所以非常小心翼翼。不過,倫敦這幾年最令人憂慮的不是手機劫案,而是青少年(尤其童黨)用刀傷人的問題。政府頭痛多年,情况還沒有大改善。原本大家沒有怎麼關注,但突然間一套《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在Netflix上架,全球過千萬人都突然關注當代英國男生成長時遇到的問題,同時討論由Andrew Tate帶動的有毒男子氣質(toxic masculinity)。

《混沌少年時》是英國本土製作,能夠成為全球大熱,全靠Netflix。這與早前的《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一樣,這類充滿英國味道的作品,以往通常都是由BBC或Channel 4出品,較少機會面向世界,但串流年代就是不一樣,現在節目一推出就引起全球討論,成為各國社交網絡熱話。

看似是英國電視界喜訊,但實際上這引起英國業內更多憂慮。首先,面對財政困難,英國電視工業愈見萎縮,取向早已變得更保守、更不願冒險。同時財力有限,愈來愈難投拍較大型的製作,像導演Peter Kosminsky透露英國本土大作《狼廳》(Wolf Hall)第2季差點因財政壓力在臨開拍前被迫停拍。雖然他們最後決定降低成本,大刀闊斧在道具、場地等方面減低開支,但最終要靠演員、編劇及監製等自願減薪才令劇集成功開拍。

同一時間,面對着像Netflix、Amazon、Apple 等國際巨頭,英國電視台根本沒有足夠能力競爭,創作人自然很容易會選擇財雄勢大的國際串流平台,像《混沌少年時》或《馴鹿寶貝》,又甚至是《黑鏡》(Black Mirror)、《不良姐妹》(Bad Sisters)等便是人才流失的好例子。正所謂打唔贏,就最好加入佢哋大軍:與國際串流平台合拍已成近年新常態,但這也一樣有同樣問題。觀眾不同,英國本土文化被邊緣化。要顧及國際觀眾,劇集題材自然需要迎合國際市場了。

去年在英國引起極大迴響的《英倫冤案:貝茨先生vs郵局》(Mr Bates vs The Post Office)是關注本土文化的電視劇的最佳例子,它在國際市場上沒叫座力,但在國內卻間接為郵政局冤案的受害者沉冤得雪,意義重大。去年另一電視劇The Way雖然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在英國文化上卻佔有特別位置。

The Way是一部借威爾斯小鎮托巴特港(Port Talbot)鋼鐵廠的歷史來串連英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作品。一切由1984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開始,這歷史事件標誌着私有化、戴卓爾夫人領導的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政府的勝利;對於英國勞動階層、工會及工黨支持者來說,這是一個永遠不能修補的瘡疤,亦成為電視劇的背景:主角父親在大罷工失敗後自殺。

整個故事就是將歷史事件與虛構故事結合,工人在鋼鐵廠因意外逝世或鋼鐵廠即將關閉等既是現實亦是劇情,劇集運用大量歷史素材影像(archive footage)把現實與虛構的界線變得更模糊。這樣破格,因為創作人的名字當中有專門製作警世紀錄片的Adam Curtis。另一創作人加導演則是一直為威爾斯用心用力的演員Michael Sheen。他最近用自己10萬英鎊積蓄來幫助多名欠債纍纍的威爾斯市民,一筆清還所有債務,十分偉大,一切在Channel 4的最新紀錄片Michael Sheen's Secret Million Pound Giveaway中清楚記錄。

這類充滿人情味及獨特本土文化的電視劇,自然不會輕易在Netflix上看到了。

文:陳Damon

(長居奧斯陸,心卻在四海。借消費世界各國文化,提醒自己活在當下)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