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患者分享:癌魔去又來 聚焦創作重拾成功感

明報

更新於 04月20日17:35 • 發布於 04月20日20:30 • 健康
編織滿足感–Ivy(左)和丈夫(中)在香港癌症基金會參加夫婦藝術治療小組製作羊毛氈頸巾。圖右為藝術治療師鄧海琳。(受訪者提供)
編織滿足感–Ivy(左)和丈夫(中)在香港癌症基金會參加夫婦藝術治療小組製作羊毛氈頸巾。圖右為藝術治療師鄧海琳。(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2021年,葉穎瑜(Ivy)確診卵巢癌4期,經過一場10小時手術和7個月化療,2022年中重返職場;但短短兩個月後癌症復發,再做化療。經歷了3年多光景,仍處於反覆復發和治療階段,要不停換藥,已試過逾10種藥物。

她坦言,心情難免起起伏伏,尤其經過多次復發。「不開心的時候,我會盡量先放下我的病,因為不停想根本無助解決當下情况。我會靜靜躺平什麼都不做,又或者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她喜歡的事情正是任何類型的藝術創作,聚焦在創作中,整個人放慢,也把壓力慢慢放低。「例如製作陶瓷,搓泥可以說是一種發泄,又或者是將情緒投放在陶泥裏,之後肩膊好似放輕了。」她亦會很期待做出來的成品,「畢竟癌症治療令人很氣餒,在其他地方找回一些東西,令自己有少許成功感」。

照顧者結交同路人

患病期間,她參加多個由香港癌症基金會舉辦的藝術治療工作坊,並在基金會支持下剛舉行過Life is beautiful個人作品展,展出患癌時創作的畫作及陶瓷。「藝術治療紓緩情緒壓力,令我感到很治癒。雖然患病是一個很大的困難,但仍可以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我希望展覽為大家送上這份平安。」

她說,丈夫作為主要照顧者,承受的壓力比自己更大。「因為我清楚自己身體狀况,但他很多時對我的病情感到很無助。」為紓緩丈夫的壓力,她在基金會找一些丈夫感興趣的工作坊,他在堂上還結交到談得投契的同路人,雙方太太都飽受癌症煎熬,分享了生活及照顧者的壓力。

早前夫婦二人更一起參加基金會的藝術治療工作坊,太太負責把羊毛逐片撕鬆,丈夫則用力將之拍打,拼合成一條頸巾。Ivy幸福滿滿的說:「一起創作這條羊毛氈頸巾,我們都很有成功感,並珍而重之的對待它。如果將來不在世,這會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