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木紋中的心跳

明報

更新於 04月17日17:07 • 發布於 04月17日20:30 • 開眼 文化特別版
港鐵杏花邨站大堂,有馮力仁的雕塑作品《人來人往》(2007,圖)。他把在車站的所見所聞凝聚在藝術中,希望往來乘客可以放慢腳步,欣賞「人來人往」的社區微型縮影。(鍾林枝攝)
港鐵杏花邨站大堂,有馮力仁的雕塑作品《人來人往》(2007,圖)。他把在車站的所見所聞凝聚在藝術中,希望往來乘客可以放慢腳步,欣賞「人來人往」的社區微型縮影。(鍾林枝攝)
曾是工程師的馮力仁,對「打工仔」十分了解。在馮力仁的「人仔」中,你是否會看見自己的身影?(鍾林枝攝)
曾是工程師的馮力仁,對「打工仔」十分了解。在馮力仁的「人仔」中,你是否會看見自己的身影?(鍾林枝攝)
馮氏《行李》(2005)系列作品收藏於香港藝術館中。5個小人各有身分,是「城市人生活中的寫照」,有壓力,亦有溫情。(香港藝術館提供)
馮氏《行李》(2005)系列作品收藏於香港藝術館中。5個小人各有身分,是「城市人生活中的寫照」,有壓力,亦有溫情。(香港藝術館提供)

【明報專訊】藝術家馮力仁走了,留下滿城木香。他的「人仔」雕塑靜駐於藝術館、商場轉角、港鐵站長廊,像城市的隱喻,無聲訴說着打工仔的疲憊與溫柔。

成為全職藝術家之前,馮力仁曾是一名工程師,白日與鋼筋水泥對話,夜晚執刀雕刻木頭的呼吸。多年來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他對香港「打工仔」的生活狀態十分了解。2011年,馮氏毅然告別工程師職涯,全職投身藝術,將香港人「營營役役」的生存狀態,煉成眾多「人仔」。這些木製小人總是身負重擔,面目模糊,卻在木質肌理中透出溫度。

馮力仁深信藝術應走入日常。杏花邨港鐵站有他的作品《人來人往》(2007),人仔站立在柱上,行人穿梭於柱間,匆忙卻不失詼諧,給通勤者帶來隱密的共鳴與慰藉。

馮氏生前在香港藝術館擔任專家顧問,多次舉行展覽。記者去信香港藝術館,邀約館方曾與馮共事的專家訪問並推薦館藏馮氏作品,藝術館書面回覆,以《行李》(2005)為例,解讀馮力仁的創作深意:「5個敷彩的小木人立於木柱上,他們面目模糊,相互保持距離。他們分別代表了大城市中既平凡卻又真實的小人物——有為乘客提起沉重行李的的士司機、為孩子提着書包接送他們上學放學的母親、下班後往超市購買日用品的白領男士、為酒店住客提着購物後的大包小包的服務員,以及拖着過於沉重的紅白藍袋往返內地與香港走運貨物的人。」眾多小人,是「城市人生活中的寫照」,小人手中沉甸甸的「行李」,是屬於自己的負擔和壓力,亦象徵着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背負的各種包袱。然而,身負重擔的同路人們總有目光交會的一剎,「個體距離被拉近,從而得到一點集體的溫暖和慰藉」。

在人工智能(AI)、鋼鐵與玻璃主宰的時代,馮力仁執著於木頭的「不完美」。藝術館解讀馮氏的創作哲學:「馮氏喜歡作木雕,在冰冷的高科技社會重拾人與自然的溫情對話。木材特有的氣味、質感、有機性及具生命的意義,進一步賦予作品人性的感覺,令觀眾產生溫暖的共鳴。」

馮力仁走了,但他的「人仔」仍在。寫下這段文字的記者,早晨剛從杏花邨港鐵站路過。憶起初次在車站大堂與馮氏作品《人來人往》擦肩,忍不住駐足將「人仔」的面目一一掃過。寒來暑往,習慣打工仔身分的記者腳步匆匆,日日相見的藝術也已拋在腦後。再回首,原來自己已是「人仔」。讀到這段文字的你,如若經過杏花邨站大堂,不妨駐足片刻,聽聽那些雕塑中的心跳。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特別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