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機不離手傷肝血耗腎精 頸痛眼矇 躁動不安

明報

更新於 04月20日17:35 • 發布於 04月20日20:30

【明報專訊】智能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它帶給我們無盡方便,但過用或濫用則容易危害身心。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機不離手」會帶來不良影響,尤其是對兒童和發育期青少年而言。科技進步是福是禍,取決於我們應用方法,以及看待它的態度。

害處一:肩頸勞損

頸椎間盤退化突出 上肢麻痹、頭暈

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頸椎需要長期承受低頭時頭部的重量,容易造成肩頸疲勞,出現肩頸痠痛,活動不利落的情况,甚至患上頸椎病。低頭族常見頸項肌肉繃緊,以致頸椎變直,失去向前突出的正常生理弧度,久而久之會加快頸椎間盤退化。當頸椎韌帶增厚、頸椎間盤退化突出、骨刺形成之後,如果因此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等,便有可能出現上肢麻痹、頭暈等徵狀,嚴重甚至使下身癱瘓。此外,長期低頭亦可導致第七頸椎附近軟組織增生,形成「富貴包」。

針灸熱敷放鬆肌肉 嚴重或需手術

頸椎病以中醫理解屬於「痹證」範疇。凡正氣不足者感受風寒濕邪,或因受傷、積損等以致經絡阻滯、氣血不運,可致本病。治療方面,因姿勢不良導致肩頸勞損者,可用針灸或推拿手法治療,常用穴位包括風池穴、天柱穴、頸百勞穴、大椎穴、夾脊穴,可針刺或按揉,每周2至3次。如頸項肌肉繃緊以致頸椎小關節錯位,患者在活動頭頸時會發出咔咔聲響,兼感覺頭頸活動不靈活,可通過手法整復理筋正骨。熱敷、牽引、拔罐、刮痧也有放鬆肩頸肌肉的作用。嚴重的頸椎病變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要預防頸椎勞損,需要注意避免長時間低頭,保持正確姿勢。使用手機時建議應把手機舉起平視(或用支架輔助)以取代屈頸低頭動作;避免肩頸部吹風受寒,並適時做肩頸伸展運動,如仰頭、左右側彎頭部、聳肩、旋轉肩關節等,以減輕疲勞。

害處二:視力/精神疲勞

久視傷血 眼畏光有飛蚊

長時間專注看手機,容易引致視力及精神疲勞。中醫理論認為「久視傷血」,過度用眼勞神,如長時間盯着發光屏幕,或花費大量精神連續玩遊戲、瀏覽資訊、觀看影片等,會令肝血耗損,影響眼睛功能,可出現視物昏花、頭暈、眼睛乾澀、畏光、飛蚊等不適。同時肝血不足也可導致精神渙散,難集中精神,難以熟睡,早醒等精神欠佳的表現,影響記憶、專注、反應及判斷能力。除此之外,肝血虛也可以出現手腳容易抽筋麻痹,指甲變薄變脆,情緒低落等。

當出現上述失調時,中醫療法可從補血養肝、明目、安神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如枸杞子、山茱萸、蕤仁、酸棗仁、夜交藤、六味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等。

按眼周穴位 促進氣血運行

要紓緩視力及精神疲勞,不宜長時間盯着屏幕,每使用手機30分鐘,可閉目養神休息30秒,配合打圈運睛動作,或遠眺1分鐘,讓眼睛肌肉放鬆。要改善視物昏花、難對焦的視力疲勞問題,可適時按揉眼周穴位如攢竹穴(見圖)、絲竹空穴、四白穴、魚腰穴、睛明穴,建議每穴可按摩30秒至1分鐘,可促進眼周氣血運行。在眼睛乾澀時,宜多眨眼以刺激淚水分泌。在使用手機時,建議將屏幕調校至合適亮度,避免長時間在漆黑環境中盯着手機。為避免手機強光(尤其是當中的「藍光」)影響睡眠,不建議在臨睡前滑手機。不要盲目相信手機「護眼模式」或藍光阻隔裝置帶來的功效,總之在睡前少看發光屏幕裝置為佳。

害處三:焦慮與抑鬱

虛火上炎 心悸口乾多夢

手機世界蘊藏海量資訊,信息量遠超人腦能夠處理的能力,我們必須有所取捨,以免帶來煩惱。不少人為怕錯過重要信息或落於人後,一有空閒便機不離手,於是整個人經常處於緊張戒備狀態,感覺自己無時無刻也很忙碌,欠缺休息,精神壓力大增,在網絡接收不良或沒帶手機時每每會焦慮萬分,並很容易受社交媒體牽動負面情緒,沉醉於網上虛擬世界而忽略現實世界的面對面同步交流,皆會影響身心。鑑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精血尚未完備,心智仍未成熟,機不離手的影響更大。

從中醫角度,過度勞神不僅耗傷肝血,也會損耗腎精,影響精神情緒狀態。精血不足者容易情緒低落,做事提不起勁,思想也容易消極負面。當血不養肝,肝失疏泄,可造成肝鬱不舒,患者常感胸悶,易嘆息,情緒悶悶不樂,以及容易胃氣脹消化不良。因腎精虧虛、陰血不足,容易造成虛火上炎,出現暴躁、焦慮、心悸、口乾、多夢等躁動不安的失調。

中藥+針灸 疏肝理氣解鬱

在治療方面,重點為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以改善過度勞神引起的耗損,常用藥物如熟地黃、當歸、白芍等。此外,可根據臨牀表現配合疏肝理氣解鬱、補腎、養心安神、補氣健脾、滋陰降火等治療手段。針灸治療可選用有滋養肝腎、安神作用的穴位,如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內關等,每周2至3次。

要改善精神情緒狀態,「戒手機」顯然是不切實際,但我們可以學習善用科技,減少其對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嘗試不要一有空便拿出手機漫無目的瀏覽,要讓腦袋有閒置放空的時間。多參與實體世界的體驗及社交活動,避免沉溺於網絡虛擬世界。習慣不要與他人比較(特別是在網上),以及保持充足睡眠,多做運動,多與大自然互動等,都有助建立維持精神健康的「保護網」,使精血充實,對預防出現抑鬱或焦慮有幫助。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