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25年才過去四分之一,但《苦盡柑來遇見你》一定是本年度最好哭的一部戲,小編不信有人可以一滴淚都沒流的追完整部劇。
這部劇的大舞台放在了沿海的濟州島,佈景中滿滿的沿海村落細節。 小愛純踏過幾根木柵欄,奔向母親懷抱的模樣深深印在了觀眾們的腦海裡…… 而每一次鏡頭聚焦村民房屋的時候,都如愛純媽媽的居所一樣,缺少了我們認知中的大門。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濟州島的「三無」文化,即無小偷、無乞丐、無大門。 濟州島傳統民居通常沒有堅固的大門,而是以低矮的石牆或簡單的木柵欄代替,被稱為「定杠」(정낭)在被稱為「定柱」(정주먹)的大石頭上,通常會鑿出三個洞,並插入木杠來表示家主的出行狀態。 當屋主外出時,會通過插入不同數量的木杠來傳達自己的去向和歸來時間:
▶如果所有木杠都取下放在地上,表示家裡有人。
▶如果插入1根木杠,表示屋主暫時外出,很快就會回來。
▶如果插入2根木杠,表示屋主當日傍晚才會歸來。
▶如果3根木杠全部插上,表示屋主將外出多日,不會很快回家。
類似的文化也存在於泰國的少數民族——阿卡族(Akha) 之中。 這表明濟州島的古代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朝鮮半島北方主流文化,反而帶有一些南方文化的特徵。 由於濟州島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有可能在古代與東南亞(如泰國)文化有過某種聯繫。(摘自韓國NAMU WIKI百科)
而為何濟州島會流行「三無」文化呢? 從地理環境來看,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與韓國本土隔海相望,長期以來相對封閉,形成了獨特的島嶼文化。 由於島上人口較少,居民彼此熟悉,陌生人很容易被識別,因此盜竊等犯罪行為難以隱藏。 此外,濟州島以農業和漁業為主,人們生活相對穩定,較少發生乞討現象。 從歷史因素來看,濟州島曾被中央政府視為流放地,當地居民大多生活艱難,因此形成了「守望相助、共度困境」的傳統。 為了生存,人們彼此依賴,有著強烈的共同體精神,也因此減少了偷盜和乞討現象。 而「無大門」設計不僅是因為島上的社會信任氛圍,也與島上的強風環境有關,方便空氣流通,居民們彼此信任,不需要高牆和鐵門來保護財產。
踏過低矮「木門」,鹹澀的海風裹挾著柑橘清香撲面而來。 這扇似有似無的「門」,實則是解碼濟州島百年生存智慧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