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作為一名院舍社工,我陪伴很多長者走過人生下半場。面對生命終章,長者需要的不僅是身體照顧,更需要心靈支持與引導。因此,生命教育對於長者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課題,而「最壞的打算,最好的預備」正是我們應當秉持的態度。
傳統文化中,死亡往往是禁忌話題,許多人避而不談,彷彿不提及就能遠離它。然而,對長者而言,生命終點是無法迴避的現實。長者在晚年會經歷身體機能衰退或慢性疾病纏身,甚至面臨生命終結。我常常鼓勵長者坦然面對生命的終點,並與家人討論相關議題。這不僅能幫助彼此了解對方心意,更能讓長者在生命尾聲中,把握時機,向至親及摯友道愛和道別,向生命裏出現的人和事道謝和道歉,實踐「四道人生」。
最壞打算:預設醫療指示與後事安排
最壞的打算並非消極悲觀的想法,而是一種積極的準備。我們無法預知生命終點何時到來,但可以提前為各種可能做好準備,預設醫療指示和後事安排是兩個重要課題。
預設醫療指示是長者在意識清醒時,對未來無法自主決定的醫療選擇作出明確指示,例如選擇於生命最後階段是否接受心肺復蘇急救。這不僅確保長者意願得到尊重,也能減輕家屬在面臨抉擇時的壓力。當談及後事安排,有長者因恐懼而逃避,亦有長者坦然表示自己的葬禮要簡簡單單,選擇以綠色殯葬回歸大自然。我鼓勵長者與家屬敞開心扉,一同討論。透過提前規劃,能夠確保自己的意願得到實現,避免家屬在悲痛中作出倉卒決定及造成不必要誤會,能讓家庭成員在長者離世後,依然保持和諧與團結。
最好預備:心靈安頓與家人支持
除了物質上的準備,心靈安頓同樣重要。透過生命回顧,鼓勵長者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回憶過去的成就與遺憾,這不僅能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也能讓他們在分享中找到情感的釋放與連結,重整生命意義,更好地預備接下來的人生。
長者生命教育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課題,也是整個家庭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家人在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應以開放心態與長者溝通,支持與陪伴能讓長者感受到溫暖與關愛。
「最壞的打算,最好的預備」是一種態度,有助長者在晚年活得安心自在。在家人支持下,長者不再孤單,順應天命,一同相擁見證人生旅途上一道道彩虹,達到圓滿人生。
文:駱煜俊
(仁濟醫院大埔富蝶安老院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