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科技券調查・2|項目爛尾 民建聯 33 萬「小程序」多項功能「走數」 風水學會搞App 變「水魚」

集誌社

更新於 03月13日07:05 • 發布於 03月13日07:05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續強調發展創新科技、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當局於2016 年推出「科技券」計劃,截至今年 1月底批出近 67 億資助總額,計劃在去年底「達至目的」停接受申請。科技券的執行、實際成效究竟如何?《集誌社》以一連三篇報道跟進。

政府 2016 年推出「科技券」計劃,截至今年一月底已批出逾 3.7 萬宗申請,資助總額約 67億元。67 億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有效令傳統產業升級?其中,民建聯獲批 33 萬製作的微信「小程序」歷時三年,多個功能疑「走數」。《集誌社》分析三萬多個項目和撥款資料,發現約 5900 個項目涉及製作手機應用程式(App),獲批 11.8 億元資助;記者找到最少 576 個與申請項目同名的 App 抽查,遍及殯儀、燈飾店、香水小店、風水等等,發現不少 App 未能有效運作。

記者接觸多個申請商戶,他們都是通過中介申請資助,由報價、產品設計以至最終報告和撥款,都「十問九不知」、抱怨貨不對辦。有具資訊科技背景的負責人,支付 28 萬元予中介嘆「變咗水魚」,批評製作的系統未能使用,亦未知能否取回 17 萬政府撥款;而原應「獨立」的報價單,除價格略有不同外,所有細節描述、序列編號以至名詞大小寫,竟完全一致。

創新科技署回覆以涉及監管及執法部署為由,拒絕回應就項目進行了多少次抽查,又指「科技券」沒有為申請企業所屬行業或科技服務類別設限,會評估建議項目與申請企業的業務是否相關,及申請者能否透過項目增強競爭力等。

《集誌社》整合、分析創新科技署網站,截至今年初近 3.5 萬個已批出科技券項目,獲批資助 62.2 億元的資料,究竟這些項目如何利用科技服務提高生產力、升級轉型?

民建聯 2020 年獲批 33 萬製作「市民服務平台」,該微信小程序大部分功能現顯示為「敬請期待!」。(程序截圖)
民建聯 2020 年獲批 33 萬製作「市民服務平台」,該微信小程序大部分功能現顯示為「敬請期待!」。(程序截圖)

民建聯 33 萬「小程序」 多項功能無法使用

經常強調要「創新求變謀發展」的政黨民建聯,原來早在 2020 年申請、獲批資助 330,375,製作「市民服務平台小程序」;項目週期由 2020 年 12 月 15 日至2023 年 10 月 31 日,橫跨近三年。

記者本月初在通訊軟件微信上,找到由民建聯官方帳號擁有的「市民服務平台」,發現大部分功能仍未啟用。「最新消息」部分更新至本月初,「服務專區」中有「個案投訴」、「會見市民」功能,分別註明「填寫投訴個案詳情 我們儘快跟進」,及「提交會見申請 我們儘快約見」。但當記者嘗試點擊有關按鈕,畫面僅跳出字眼「敬請期待!」,程式團購頁面亦顯示相同字眼,活動清單則為「暫無活動」。

民建聯回覆查詢指平台 2021 年推出,除了提供該黨資訊,亦曾「以平台不同功能」舉辦多項活動。但未有回應為何多個功能現未能使用、日後會否開放功能等問題,僅稱「市民服務平台」設計及使用方式,均獲得有關部門審核及批准。

分析近 3.5 萬個項目,有 17%都涉及製作手機 App,共獲批 11.8 億;申請者遍及清潔、殯儀、風水學會等企業。它們如何協助企業升級轉型?
分析近 3.5 萬個項目,有 17%都涉及製作手機 App,共獲批 11.8 億;申請者遍及清潔、殯儀、風水學會等企業。它們如何協助企業升級轉型?

近 6000 項目涵手機 App 涉款 11.8 億遍及殯儀、燈飾、風水行業

分析近 3.5 萬個項目,約 5900 個項目(17%)涉及手機應用程式,共獲批 11.8 億 ,申請公司遍及清潔公司、殯儀公司、香水店、教授風水術數的「學會」、糧油雜貨店、洗衣店等等。《集誌社》在蘋果 App Store 嘗試搜索這批程式,最少發現 576 個與科技券申請者同名、或在程式描述中有申請者名稱的手機應用程式。

記者抽查下載部分應用程式,發現多個均出現異常,例如打開程式後顯示「正進行維修」、無法載入頁面等等、亦有應用程式疑已「空置」。有獲批 14.2 萬資助的殯儀公司,連同網店獲批 12.5 萬的燈飾店,其手機 App 仍供下載;殯儀 App 進入後只能顯示公司標誌,燈飾則在首頁寫上「正進行定期維修」;記者之後多次「回訪」,仍顯示同一頁面。

記者在 App Store 找到 576 個與科技券申請者同名 App,抽查下發現不少運作異常。
記者在 App Store 找到 576 個與科技券申請者同名 App,抽查下發現不少運作異常。

燈飾店 2023 年底在社交平台貼上「結業清貨」告示,記者到訪其「樓上舖」經營地址,有自稱是燈飾店東主親戚指,僅借出地址供暫時存貨,店舖已於去年初結業。我們致電店舖項目統籌人姚女士,對方聽畢記者查問有關科技券事宜便稱「唔使啦」收線。殯儀公司的電話則無法接通。

記者嘗試聯絡申請公司,燈飾店為何要搞App?公司原來已結業,樓上舖地址由親戚借出。
記者嘗試聯絡申請公司,燈飾店為何要搞App?公司原來已結業,樓上舖地址由親戚借出。

連鎖洗衣店三個 App 逾 77 萬已上架負責人稱「仲整緊」

記者又在 App Store 找到一間連鎖洗衣店的三個手機 App,它們標誌一樣、由三個不同開發者(developer) 上架;三個 App 分屬三個項目、由兩個項目統籌人負責,獲批 21.9 萬至 33.2 萬元,合共逾 77 萬。記者到洗衣店向其中一名項目統籌梁先生了解,他最初稱 App「仲整緊、好多嘢要傾」;當記者向其展示三個 App 時,梁略有猶豫,稱「(係)呢啲囉,但未得架嘛、未開始用得架嘛下話?」他指向其中一個 App,稱是自己申請的項目,當被問到科技公司是否已「交貨」?梁稱不知道,但表示仍未收到撥款。

有連鎖洗衣店有三個 App 上架,三項目合共獲資助 77 萬。記者找到其中一個負責人,他最初稱 App 仲整緊,記者向其展示後,他反問「未開始用得架嘛下話?」。
有連鎖洗衣店有三個 App 上架,三項目合共獲資助 77 萬。記者找到其中一個負責人,他最初稱 App 仲整緊,記者向其展示後,他反問「未開始用得架嘛下話?」。

另一間獲資助 17.8 萬元的香水小店,位於尖沙咀一舊式商場,場內有大量空置鋪位。一間小店,為何要開發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ERP 和手機 App?

香水小店獲批近 18 萬建 ERP 及 App:「唔知三年做了甚麼」

不願上鏡和具名的負責人 X 小姐表示,自己一早想建立網頁,但礙於成本考慮未有行動,直至 2022 年經友人介紹的中介公司申請科技券。她稱向該公司購買一個「套餐」,內容包括一個「後台系統」、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過程由中介公司「全包」,她只負責簽署文件。記者向其讀出申請項目名稱,問 X 知不知道是甚麼?她笑言「雖然隻隻字都係中文,但我真係唔係好知咩黎」。

X 小姐的香水小店坐落於尖沙咀一舊式商場,她稱透過中介買入「套餐」,但不清楚「三年做了什麼」。
X 小姐的香水小店坐落於尖沙咀一舊式商場,她稱透過中介買入「套餐」,但不清楚「三年做了什麼」。

X 指當時先向中介公司繳付約 2 萬元「首期」,資料顯示其項目應已於一年前、即 2024 年 3 月結束,但中介唯一交付的是一個手機 App, X 原本期望的「主菜」、即網頁和管理系統均未見影蹤。她表示,未向負責項目的公司交尾款,當局亦未向她發放撥款;根據申請指南,申請人須在項目完成後向創新科技署交最終報告,獲接納後才會發放終期撥款,X 小姐稱不清楚中介是否有代為提交最終報告。

「我真的坦白告訴你,我都不知道三年做了什麼,他有他做、我又有我等。」X 直言現主要是靠社交媒體接觸客人,沒客人使用手機 App,「即係你個電話其實個位置有限,咁你個容量有限,我唔會特登去 download 個 app 然後特登去買呢樣嘢囉」。

業界估計為多取資助推「套餐」中小企未必有需要

記者向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展示其中一個無法正常使用的應用程式,他質疑「呢個就唔知點收貨,到底政府批錢嗰個,係咪純粹見到啲嘢郁就批呢?」但他補充亦有可能是程式送審時可正常運作,之後或因無人使用或欠缺維護,供應商將其「熄機」致出現異常。

方保僑推斷部分申請項目,應是以銷售管理系統(POS)、企業資源管理(ERP)等系統為「主菜」、手機 App 為「配菜」,相信是有公司發現單靠安裝系統、能成功申請的資助金額有限,故將兩者包裝成「套餐」,實質上企業根本未必需要。他指手機 App 製作費可由數萬到百萬元不等,現時不少 App 都是「罐頭」倒模式製作,製作成本已不如以往高,但每年維護費用仍需數萬元,加上使用人數有限,質疑中小企是否有需要,認為政府審批項目時,應同時考慮企業需要等因素。

記者找到一風水 App,古學今用學會獲批 16.8 萬元欲開發管理課堂的程式;熱門課程目錄中的相片全被壓縮,每跳轉頁面都會彈出「重新登陸」。
記者找到一風水 App,古學今用學會獲批 16.8 萬元欲開發管理課堂的程式;熱門課程目錄中的相片全被壓縮,每跳轉頁面都會彈出「重新登陸」。

風水學會經中介申 17 萬元惟貨不對辦「變咗水魚」

根據資料,開設風水命理、武術等課程的「古學今用學會」,獲批 16.8 萬元開發「設有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及課堂管理系統的網版系統及手機應用程式」。記者找到有關程式,發現幾乎每跳轉一個頁面,都會彈出要求「重新登陸」提示。首頁的「熱門課程」目錄中,列出多個課程和產品名稱、價目和圖片,如「道家秘傳紫微斗數」、「奇門遁甲」、「麥玲玲 2023 年兔年運程」等,惟圖像全被大幅壓縮,點擊任何一個產品都會進入同一個「所有課程」目錄。

記者找到項目統籌人,古學今用學會會長刁展基,他曾是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資訊科技及環境學部主任。他憶述 2022 年有中介公司主動聯絡,表示可為學會申請共 60 萬科技券,可以「分三期」申請以開發系統。刁展基說學會日常安排課堂日程的工作繁重,的確需要一個供學生預訂課堂、選擇教師、繳付學費等的系統。

學會會長刁展基(圖中),曾是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資訊科技及環境學部主任,他接受訪問稱已付 28 萬元予中介,但中介求其完成項目,慘變「水魚」。(古學今用學會Facebook相片)
學會會長刁展基(圖中),曾是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資訊科技及環境學部主任,他接受訪問稱已付 28 萬元予中介,但中介求其完成項目,慘變「水魚」。(古學今用學會Facebook相片)

刁稱先向中介繳付 3 萬元作「首期」,其後再繳付餘款 25 萬。但他批評中介公司「賴貓」、「求求其其」完成項目,成品與建議書描述不同,如無付款功能,不符合學會需要:「裝完我就知,同原本個 proposal 係風馬牛不相及!但佢就可以瞞過政府,話呢啲我做咗啦。」他稱曾嘗試與中介溝通但不獲理會,慨嘆「我地變咗水魚囉」。

檢視三份「獨立」報價單細節序號大細楷一式一樣 

科技券計劃要求申請人確保貨品及服務採購,須根據審慎商業原則,在「公開、獨立公平及具競爭性」的基礎上進行。就總值超過 5 萬元的設備或服務,申請人要自行取得 2 至 5 間書面報價,並批予符合要求、而索價最低的供應商,否則要獲秘書處同意。

記者獲得古學今用學會項目中,創新科技署所接獲的三份報價單。不過,三份理應由不同服務供應商提交的報價單,由項目內容細節描述、描述的序列編號、名詞的大小寫、均完全一致。三份報價單內容一式一樣,價格略有不同,分別為 28 萬、28.5 萬及 28.9 萬,項目最後由製作學會應用程式的開發者 Mowo Tech,以最低價獲得。

《集誌社》取得三份理應獨立的報價單,發現除價錢不同,細節描述、序號、大小楷完全一樣。(報價單局部圖)

資料顯示其中兩個報價商有所關連。Mowo Tech 的擁有人周汝田,以其任董事的另一公司申請科技券,並獲批 19.7 萬製作手機應用程式及網站;而與該公司同名的手機 App,開發商正是同樣有向學會報價的 Treasurement Technology Company。翻查數據, Mowo Tech 在 App Store 上最少上架了 55 個、與科技券申請者同名的應用程式;55 個項目,涉及手機 App 及 ERP 等開發,共獲批撥款達 946 萬元。

申請人不知報價詳情憂更多公帑「倒落鹹水海」

刁稱不清楚中介如何取得報價單,亦不清楚自己繳付餘款時,對方是否已經為他提交項目最終報告、取得撥款。他指中介其後仍有聯絡推銷「第二期」申請,以進行系統整合,但被他拒絕。刁指至今仍未收到政府的 16.8 萬撥款:「整體上政府呢幾年給的錢很多都是無監管。最大的問題就係無監管,呢個係真心話。」他又表示政府近年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擔心有更多公帑「倒落鹹水海」。

多名公司負責人表示未收到撥款,但創新科技署網站顯示他們的項目推行期早已結束。《集誌社》向署方查詢,香水店、古學今用學會的項目是否已提交最終報告、為何仍未獲得撥款?署方回覆僅稱,秘書處一直與申請者保持聯絡以跟進最終報告及撥款安排,又指如申請者需要協助,可直接聯絡秘書處。

署方指截至今年 1 月底,按獲批項目推行期計算,已有約 27000 個完成項目,當中約 25300 個項目已提交最終報告、約 16300 宗已獲批核,涉及資助約 27 億 4 千萬元;換言之, 67 億核准資助總額的四成,已「落袋」到申請者手中。署方指,未完成審批的報告絕大部分屬與申請者跟進中個案;逾期遞交報告及文件、未能在限期內應要求作補充澄清等,可導致暫緩發放、削減或停發資助。

拒披露抽查次數創新科技署:涉及監管執法部署

署方強調會隨機對個別項目實地抽查,核實是否符項目規定,《集誌社》進一步查詢過去曾進行多少次抽查、涉及多少個項目、結果如何?署方指由於資料涉及監管及執法部署,不便透露詳情。至於由風水、殯儀、燈飾等企業都申請製作手機 App,當局有否考慮申請者業務與獲批項目是否相關?署方指科技券沒有為申請企業所屬的行業或科技服務類別設限,評審申請時,會評估建議項目與申請企業業務是否相關、該項目能否透過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將業務流程升級轉型等,以增強申請企業競爭力。

《集誌社》找到的 576 個 App,主要由 24 個開發者上架,部分為「高產」開發商,它們亦疑有所關連。

部分「高產」App 開發商疑有所關連

《集誌社》比對科技券和應用程式數據,576 個與科技券申請者同名的手機 App,主要由 24 個開發者上架,有 8 個開發者各上架逾 30 個程式,其中不乏「高產」開發商,「FreeU」及「Perfect Solutions HK Limited」分別上架 71 個及 42 個 App。

記者發現,開發商之間亦疑有所關連;FreeU 有同名手機 App,顯示由 Free U International Limited 擁有,程式由「Issac IT Development」開發;而 Free U International Limited 董事之一為「鄭泳婷」,其丈夫為「 Issac 陳家和」,是另一家「高產」開發商 Perfect Solutions HK Limited 的董事。

至於其中一個最高產的 App 開發者 Makemark Intelligence,最少上架了 90 個手機程式;在第三篇報道,記者進一步者放蛇發現,該開發者同時任中介,由申請到開發產品一條龍,又建議可「報大數」申請更高額政府電商易資助,大律師指做法或涉欺詐、製造虛假文書。

記者放蛇發現其中一個「高產」App 開發商身兼中介、服務供應商,更建議「報大數」申請政府資助。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