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首嘆歌、一段舞,訴說着一個逐漸被遺忘的族群故事。舞蹈藝術家梁儉豐大半年間與25位香港仔水上人及其後代進行了廿多節共逾80小時的訪問後,將口述歷史轉化為舞蹈、現場音樂、聲音裝置與文字交錯的沉浸式互動劇場《水的迴聲》,引導觀眾逡巡於水上人的時光與文化之間。
盼喚對族群關注 也讓長者創作藝術
梁儉豐笑言自己是「水上人末代」,出生後幾年都還在船上生活,弟弟則在陸地出生,可以說父母為了他放棄水上人身分——「雖然沒有記憶,但那些經歷潛藏在身體裏,始終吹過風、聞過海、睜大眼見過那個夕陽」,這次創作因此亦成了「尋根之旅」。隨着城市發展,水上人陸續上岸,其生活模式、故事與文化也逐漸在集體記憶中淡化。梁儉豐自覺「深刻地感受到一種缺失,好像自己某部分的根消失或被遺忘了」。
西九文化區Arts Impact創研計劃2024除着重社區聯繫與要求將研究轉化為適合家庭的公眾節目,更強調對弱勢社群的關注。梁儉豐回憶演出成形前申請該計劃時,被社會遺棄與淘汰的水上老友記便立即浮現於腦海:「常說香港是漁港,不就是這班水上人撐起嗎?」他希望透過演出讓公眾關注這個被時代遺忘的族群,同時讓水上人長者參與藝術創作,與年輕人分享他們的生活記憶。
梁儉豐幾經艱辛,找到一位碩果僅存的嘆歌者英嫂。嘆歌,雖是水上人的重要民謠,被應用在不同場合,但梁儉豐說它在自己父母年輕時便已是「老套嘢」,不過這次記錄仍別具意義。英嫂所唱的婚嫁嘆歌,通常由女方親戚在新娘出嫁前一晚在房間隨心演唱,以表達感恩之情。沒有特定曲譜、也無文字記載,全憑英嫂據自身出嫁的記憶哼出,雖略有遺忘,但仍錄得約8、9分鐘相對連貫的版本,成為演出的重要元素。
沉浸式互動劇場 可聽故事、學「尺」網
演出第一部分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秘密花園舉行,除舞蹈演出與邀請之前曾受訪的水上人在現場編織漁網外,亦設有記錄受訪者真實錄音的「瓶中信」聲音裝置,以及以文字和舊照為主的延伸展覽,展現水上人過去的生活與記憶,觀眾可於空間自由游走,聽故事、跟水上人學習「尺」網、看舞蹈,任君選擇。
隨後舞者將帶領觀眾前往海濱中草坪,在夕照下欣賞第二部分由她們演繹的3段舞蹈演出。第一段《獨舟》在嘆歌下開展,由舞者手持附加着仿水聲樂器的迷你船槳獨舞,以示文化身分與個人詮釋的關係,而當代年輕舞者亦將自水上人文化汲取養分繼續前行;第二段《天河》則以舞者手執水旗在天空呈現一條河,象徵水上人文化的變化與想像。第三段《龍吟》以陸上龍舟舞為靈感,梁儉豐指陸上龍舟舞轉化自水上人原來撐艇迎娶新娘的婚嫁儀式、在上岸後由男方女親戚在陸地模仿撐船姿勢而成。而由水上習俗到陸上舞蹈、再二次轉化為當代舞蹈表演選段,他自覺如像接續前人留下的題目繼續創作。演出亦為聾人設通達專場,由手語傳譯員跟着觀眾游走,為他們傳譯聲音裝置與嘆歌的內容。
「家」在演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以船為家、幾代人共同生活的水上人,隨着上岸分離——「由海面搬到上陸地的概念有一點像移民,以海為家的人當連聚居的船隻也沒有了,家又在哪裏?」面對移民潮,梁儉豐認為這些逝水的迴音,或能為當下帶來啟發。
西九家FUN藝術節2025:水的迴聲
日期及時間:4月19、20日下午5:30
(節目長約1小時15分鐘,4月20日場次為通達專場,設有即時香港手語傳譯)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秘密花園及海濱中草坪
備註:即場參與,需於節目開始前10分鐘在秘密花園入口集合,先到先得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