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一街、第二街、薄扶林道,沿着港島山腰漫遊,發現一間充滿爵士靈魂的小店——「CODA•Jazz Kissa爵士喫茶」隱藏其中。清爽的綠色店面內,交織着黑膠韻味與爵士樂手的熱情,開店不足一年,已成為香港爵士圈的一個聚腳地。
CODA的負責人李梓禾(Bowen)、黃梓燊(Andrew)與另一負責人兼資深作曲家、表演者龔志成本來互有交集,但從未作為團體合作,3人故事始於不同相遇——Bowen在中學時期參加「陀地爵士大龍鳳」活動,認識了在中大攻讀中文的Andrew,大學某個暑假Bowen毛遂自薦,將演奏片段傳給策劃大小音樂活動的龔志成,與之結緣;Andrew則在協助舉辦不同音樂節時認識龔志成。
後來Bowen成立爵士推廣團體「翻騰三周半」,也在西九文化區資助下舉辦第一屆「合唱部落」合唱團,後來獲鼓勵在沒有資助的情况下繼續舉辦,眼見不少項目因不獲資助無以為繼,便找來有從事廣告經驗的Andrew幫忙。而這次從做生意的角度經營藝術項目,讓他們發現藝術和商業可以共存,甚至容許更高自由和穩定度,帶來不少啟發。
5月接手店舖 6月開業 摸着石頭過河
開店的契機則來得突然,Bowen指CODA前身的爵士酒吧經營者問他會否想接下來經營,但當時他對接手興趣不大。適值Andrew南美遊歷歸來,想起「合唱部落」結束後曾約定一同合作,兩人便一拍即合,決定試一次,而龔志成在閒談間聽聞計劃後,也表示感興趣。黃金三角,就此形成。
2024年4月中下旬得知消息,5月決定接手,6月便要開業——一人廣告出身,一個是琴手,還有一個「主職」飲酒、副業策劃音樂活動,沒有餐飲經驗的3人一個月內要完成裝修,找到員工,入貨,處理燈光、水電煤,都是摸石過河,幸虧餐廳如期開幕。風光背後,Andrew說「真係落手,件事就無咁型」,Bowen亦言「想要自由度就真係要get your hand dirty」。
問及3人籌備時有否意見分歧,他們笑言「未有idea自然無分歧」。當時龔志成還未從西九卸任當代表演藝術主管,故主要由另外兩人打理,他們希望餐廳能同時作為藝術空間,播自己喜愛的黑膠碟,亦邀請樂手來玩音樂。起初一片混沌,如今Andrew主力飲食,Bowen負責統籌店務、活動及聯絡,而龔志成則是精神領袖。Andrew指上一手不設夜市,接手初期夜晚常常「開門等閂門」,又日日留到凌晨,兩三個月後開始有樂手主動接觸。
營運數月後,適逢龔志成12月31日卸下西九的職務,便在1月1日改名為「CODA•Jazz Kissa爵士喫茶」,寓意接手後踏入新篇章。對準日本「爵士喫茶」文化——這類讓客人邊享用咖啡,邊聽黑膠唱片的咖啡店,在Andrew看來其誕生背景和今日香港類近:無法在家裏收藏黑膠唱片,便聚集到喫茶店聽爵士樂,「現在就算有錢(在家裏)都不會有位擺」。至於「CODA」一名,雖意指音樂的「尾聲」,Andrew則指其「看似是樂章的結束,但也是新篇章的開始」,一間播爵士、做文化活動的喫茶店,或能為城市帶來不太主流的聲音。Bowen補充coda也可以寫得很長,甚至為樂曲帶來轉折(twist),加上龔志成好朋友兼偶像坂本龍一自傳亦以CODA為名,是一種緣分。
門面髹上綠色,燈光是微醺的黃光,黑膠唱片密集鋪牆,塑造有別於店外熙攘的空間。與一般咖啡店和酒吧用爵士作背景音樂不同,音樂在CODA是主角,甚至會異常大聲,曲目亦更廣泛,既有1960年代相對spiritual的A Love Supreme爵士,也有比較「爵士」的流行樂如Michael Jackson或山下達郎。Andrew也強調爵士本來就不該「咁中產」,發現不少人認為聽爵士要「大會堂著西裝唔出聲」,但其實聽回不少現場錄音,聽眾鍾意就拍手、吹口哨。
餐廳當然有「公器私用」的部分,如Andrew特意找來一直念茲在茲、日本爵士喫茶店常見的號角喇叭,與店內唱片機同為1970年代產物,用之播放《似水流年》、《當年情》黑膠碟堪稱一絕。Andrew回想幾經辛苦與Bowen從荃灣工廈抬回店時天已入黑,累透的兩人就這樣挨住牆聽完一首又一首,度過了幾個小時,當下便想到:「這個地方愈來愈似我心目中的模樣。」
辦沙龍、講古仔 盼培育觀眾欣賞音樂
「普羅」貼地的定位,連帶舉辦的文化活動也更闊——上一手會在周末邀請上一輩樂手,他們則於每星期四設JAZZ FUTURE環節邀請年輕新進樂手,星期二又會邀請不同界別朋友舉辦文化沙龍,星期三或四還有他們選擇黑膠、講古仔的Listening Session。背後其實有一種音樂教育的願景——「不是要精英制地教到好叻的表演者,更加重要是教不同觀眾怎樣去欣賞音樂,教育觀眾有時比教樂手更重要,有足夠觀眾才可以令樂手生存下去」。
客人自備黑膠碟 塑造「共享區」
牆上也放着客人帶來的黑膠:客人到外地聽演出時所購下由實驗地下爵士樂隊錄製的超冷門黑膠、德國朋友帶來的貓王Rockabilly大碟、本地樂手黑膠碟等。有客人甚至每次都帶來一整袋Ethiopian jazz黑膠播放;也有一名客人將家裏的黑膠帶到店內,定時更換,如今已放滿兩大格。客人用店內唱片機播放店藏與私伙黑膠碟,漸漸在店內塑造了一個「共享黑膠區」,也打開了欣賞的闊度與口味。Andrew表示唯一可惜的是觀眾「太乖」,在樂手演出時甚至「唔敢咳」,生怕影響樂手,他們幾乎是他所見過最專心的聽眾。而Bowen則表示在相對安靜、親密的環境,也更能讓樂手專注於互動。活動會帶來不同人,爵士的接觸面也更廣,如龔志成便曾說:「這裏最正就係聚到人,雖然不知隔籬會是什麼人,不過都可能好有趣。」
Bowen指近年日本爵士喫茶店式微,全球「爵士人口」下滑,香港卻出奇地不跌反增。或許是疫情後為生活找另類體驗,香港確實多了一批人留意爵士——有不少回流香港的樂手,政府又開始資助舉辦更多大型爵士音樂節,不少大專院校亦開設學會。翻騰三周半舉辦的「翻騰學院」中,3屆中也有5%至10%學員做樂手,其餘參加者即使有正職,也會變成一班好觀眾。Andrew補充,現在更為碎片化的音樂口味也讓人更容易接觸爵士。如爵士樂手雷柏熹為RubberBand製作專輯等,不少爵士樂手都會跨界到不同音樂領域,不過實質人數仍少,「是700萬中的微塵」。兩人亦笑說,「去耐啲啲場地都識得晒」。
不過Andrew也提到近年小型表演場地接連倒閉,「再好的表演者都是由30人場地開始」,失去跳板無疑不是好事。Bowen覺得表演場地多寡會限制出色樂手的數量,因為講求即興、控場的爵士,「似一種語言,難以第一次表演就成熟」,因此他們會主動邀請年輕樂手到店表演,但不少年輕樂手怕打擾他們做生意,兩人笑說原意便是在這裏提供玩爵士的平台,希望未來這裏能成為孕育新一代爵士樂手與愛好者的地方。
Blues、Jazz大家未必分得清,記者請 Andrew和 Bowen 簡單介紹:Blues是不少美國音樂的「母親」,相對草根、苦中作樂;Jazz加入西非節奏、歐洲和音,更着重音樂性……但不同時期的爵士又略有不同,Bowen指比起從概念着手,不妨接觸不同類型音樂如何影響自己——「音樂不是用來理解而是感受」。
未來兩人都想CODA能容納更多音樂類型,但最想「由它自然生長」,Andrew則言直到現在仍「估不到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恰似一場永不落幕的即興演出。
CODA•Jazz Kissa爵士喫茶
地址:西營盤第一街112號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