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62%人每天排便也有便秘! 醫曝「這5項」才是判斷關鍵

中天新聞網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4月21日07:10

便秘問題困擾許多人,最常見的便秘原因與生活作息、飲息型態有關。黃軒醫師指出,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每天都有排便,就不可能便秘,但其實即使每天上廁所,若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量少等症狀,仍可能是「慢性便秘」的問題。

若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量少等症狀,仍可能是「慢性便秘」的問題。(示意圖/資料照)
若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量少等症狀,仍可能是「慢性便秘」的問題。(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有些人每天跑廁所好幾次,明明有便意卻排不乾淨,肛門還像塞了顆石頭,這不是「拉肚子」,而是「隱形便秘」!許多人以為只要每天都有排便,就絕不可能便秘,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根據研究顯示,高達62%的受試者即使每天排便,仍自認有便秘困擾,相反地,也有不少健康者並不是每天排便。

黃軒醫師提到,英國社區一項研究調查發現,每日規律排便者反而是少數,僅約40%的男性和33%的女性習慣每天解便。這項研究顯示,「每天排便」並不等同於腸道健康,便秘與否需要看得更深入,例如糞便的型態和排便時的感受,而不僅僅是次數。

黃軒醫師強調,一般定義「排便少於每週3次」只是參考之一,實際診斷便秘更著重於長期持續的排便困難。根據國際診斷準則,診斷「功能性便秘」主要是觀察患者在最近數月內是否經常出現以下症狀,包括解便時需費力、糞便偏乾硬呈顆粒或塊狀、排便後仍有未排乾淨的感覺、需用手協助排便或改變姿勢才能順利解出、每週排便少於3次等,符合其中2項以上即屬於功能性便秘。

即使排便次數正常,若長期感到排便困難且影響日常生活,也應視為便秘問題並積極改善。黃軒醫師補充,臨床研究顯示,糞便的形狀與質地能反映腸道蠕動的速度,比排便頻率更能反映腸道的健康狀況,糞便越硬、顆粒狀,代表腸道蠕動越緩慢;反之,糞便越軟則代表蠕動越快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