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京都,櫻花下總是旅人匆匆。近日,京都站外牆掛起一幅巨型黑白壁畫,畫面中從町家至木橋,同樣行人如織,但相中人並非遊客,而是藝妓、學生、茶道師、僧侶、警衛,還有drag queen等各式各樣的京都居民。這是由法國藝術家JR創作的拼貼攝影作品The Chronicles of Kyoto 2024,把生動有趣的人物照串連成充滿動態的壁畫,鮮明地揭示今屆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的主題——HUMANITY(人性)。
「攝影具有一種無邊界的力量。不管什麼背景,擁有多少知識和技能,攝影都能夠與任何人對話。」攝影節創辦人之一、來自法國的Lucille Reyboz說。
KYOTOGRAPHIE由Lucille Reyboz與仲西祐介(Yusuke Nakanishi)於2011年開始構思籌備,時值311大地震後,二人希望藉策劃攝影節,喚起人們重新關注重要議題。對於今屆主題,Lucille說:「我們當下的世界充滿衝突,人性正在瓦解,缺乏了應有的同理心和關懷。我相信現在是喚醒內在人文關懷的關鍵時刻,去面對眼前局勢,才能跨越難關。我們身處的時代非常脆弱。」她以Yusuke在八竹庵為土田宏美等攝影師策展的Little Boy為例,在漆黑的町家建築裏,展出二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攝影作品,觀者不禁屏息靜氣,重訪80年前的歷史。「我們想邀請觀眾回顧過去,也去思考未來。我們將一起走向哪裏?如何一起走過這段時期、一起存活下來?HUMANITY這個主題很自然地浮現出來。」
以攝影為契機 訴說沖繩真實一面
另一組同樣聚焦日本沉重歷史的展覽,來自沖繩攝影師石川真生的Red Flower及早期作品。石川真生長年以來近距離拍攝沖繩,包括當地居民生活,美軍基地及多場抗爭事件,記錄沖繩鮮為人知的真實面貌。Yusuke形容作品「蘊含對沖繩的愛與人性的凝視」,並表示:「日本人其實不太願意去面對一些不好的歷史。比如說沖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曾是琉球王國,經過日本佔領和美國接管,再回到日本統治之下。但是呢,日本總把沖繩當作美國與日本之間的連接點。這些歷史在日本的教育和媒體都不會被提起,他們有意隱藏這類不好的歷史。」
因此,他認為石川真生的作品很有力量,呈現沖繩面對的各種問題。「這也是石川真生開始攝影的原因。當時她在沖繩一場抗議美軍基地的活動中,看到沖繩警察和抗議者衝突。那一幕對她來說非常震撼,決定用攝影來記錄,也讓人們去思考現况、歷史和未來。攝影可以成為一個契機,把故事說給別人聽。」
在KYOTOGRAPHIE開幕禮上,特別邀請了沖繩饒舌歌手Awich演出。她朗讀致敬沖繩女性的詩歌,並用沖繩語演唱,混雜悲痛創傷與世代傳承之盼望。Yusuke指,世界上知道沖繩歷史的人不多,尤其國際媒體和觀眾。Lucille直言深受感動:「Awich向沖繩女性致敬的那一刻,我永遠無法忘記。她以令人驚艷的方式,把我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很多信息都凝結在表演中。她說了很多平常沒有人敢在日本說的話。」
以人性為主題,除了述說流轉在歷史長河的生命,也涵蓋不同平權和文化認同的故事,看見跨越國域文化的眾生相。首次在日本舉辦大型個展的傳奇攝影師Graciela Iturbide,半世紀拍攝墨西哥的多元社群,從母系社會到沙漠儀式(desert rituals),影像鮮明銳利;Martin Parr的Small World系列也來到京都,貫徹明亮幽默的風格,捕捉觀光勝地的每個瞬間,揭示全球化的幻象。
年輕力量也不缺席,如特設KG+大獎去聚焦新銳攝影師,去年得獎者為台灣攝影師劉星佑。他帶着男女服飾對調的父母到農村各地拍攝,關注農業生態及性別平權,亦流露原生家庭的感情,作品真摯感人;還有非洲藝術家Laetitia Ky的LOVE AND JUSTICE,以自己的黑髮編織雕塑,探討女性審美和自我。
今年,Laetitia Ky更參加KYOTOGRAPHIE的非洲藝術家駐留計劃,和京都居民一起創作新系列。Yusuke直言:「普遍日本人對非洲幾乎一無所知,那是遙遠的大陸,資訊甚少傳到日本。所以這個計劃邀請年輕的非洲藝術家在京都駐地創作,並與當地人互動交流。彼此看見,是一個很好的經驗。」Lucille年少時曾於非洲生活,對她來說,向日本觀眾展示非洲的美麗與多樣特質,非常重要:「攝影和藝術節的角色,像打開通往世界的窗口,帶出一些重要的故事。這正是我們嘗試做的事情。」
Yusuke說:「大部分的歧視來自於缺乏了解。我們應該去了解、見面,聽彼此的故事,那麼歧視就不會存在了。」他以JR創作的壁畫為例,背景是由藝術家拼貼京都不同景色,畫面中505名當地居民或並行或對視,產生不同對話,「因為是由各式各樣多元的人們組成了這個城市,把他們聚集在一起,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攝影和藝術是一種民主」
KYOTOGRAPHIE特色之一,是把展覽分散在京都不同地方。除了典型博物館,如京都文化博物館和京都市美術館,也有兩足院和東本願寺等建築,以及京都新聞社印刷工場、傳統町家、出町桝形商店街等。「我們視攝影和藝術是一種民主。」Yusuke續說,「尤其在日本,藝術似乎局限在學術層面,只有專門學過藝術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但我們認為,藝術應該是任何人都能感受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所以我們想讓藝術變得更民主,不只使用典型的博物館和畫廊,也選擇了非常另類的展出空間,像是寺廟、傳統房屋或工廠,去除一些門檻,接觸到更多人」。
2013年首屆KYOTOGRAPHIE至今已逾十個年頭,Yusuke憶述,最初攝影節要融入京都着實不容易,京都既傳統且保守,當時攝影節對於居民而言是截然不同的新事物,大概花了5年才真正吸引到當地觀眾。Lucille坦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們非常小心地觀察,尤其對於新事物總是格外謹慎。但當他們跨過那道隔膜後,就能建立很深厚的關係。」Yusuke則說得篤定:「如今,KYOTOGRAPHIE已成為這裏一個傳統。大家習慣每到春天就有攝影節,來自全世界的攝影師都如期而至。」
時代向前走,身處人工智能年代,自然也聊起攝影或攝影節面對的挑戰。綜觀今屆作品,未見有利用人工智能科技的元素。Yusuke強調,策展時最重視攝影師有沒有個人觀點,在這個層面上,人工智能更多是在於運算生成。Lucille亦指,二人的策展方式是非常直覺和自然而然,基於他們和攝影師的相遇和靈感,發現一些大家都想要傳遞的信息。
她續說:「攝影在短短時間內經歷了許多階段和演變,都是自然的。數碼攝影的出現,有了新的工具,讓新的攝影師進入這個領域,所有一切都改變了。我覺得需要一些時間,讓優秀的藝術家適應新事物,並提出有趣的創作。目前來看,我認為這仍然是非常實驗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
日期:即日至5月11日
門票:實體通行護照6000日圓(約327港元)、電子版5800日圓(約316港元)
文:黃靜美智子(藝文記者,現旅居東京)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