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聲音肢體為軸劇場實驗 在放下言說之境尋共鳴

明報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開眼 藝述速遞
跨界別聲音藝術家許敖山(Nerve,左),與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的馮程程(右)聯合創作《無無題》。(廖凱霖攝)
跨界別聲音藝術家許敖山(Nerve,左),與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的馮程程(右)聯合創作《無無題》。(廖凱霖攝)
演出以人聲為主軸,輔以不同擴音箱與一支樂器,試驗人聲的不同可能。(廖凱霖攝)
演出以人聲為主軸,輔以不同擴音箱與一支樂器,試驗人聲的不同可能。(廖凱霖攝)

【明報專訊】上網查看《無無題》,海報上除了表演名稱與製作團隊外,看到的便只有疑似人影在洋紅煙霾間舞動的影像,而facebook上的宣傳照更是比蒙太奇更蒙太奇的影像:煙花、街角的麻雀屍體、野草,到底表演是關於什麼的?

記者有幸觀看了一段選段:表演者從兩個不公開的命題中擇一以聲音與肢體演繹,隨後主持人公布兩個答案,讓觀眾投票,看看兩邊能否達至五五開。僅是整場演出的一部分,已盡現它劇場實驗的血脈,而這次講的,是「詮釋與接收」。

《無無題》不以故事帶動 結構似一首首歌

《無無題》由跨界別聲音藝術家許敖山(Nerve)與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的馮程程聯合創作,不過兩人笑稱主辦機構No Discipline Limited的負責人黎蘊賢才是發起項目的「零號人物」。黎蘊賢說起初是想到音樂、舞蹈題目可以抽象,視覺藝術亦有不少作品以《無題》為名,惟劇場卻好像被要求「一定要講得好白」。帶着這樣的疑問,這次便試以抽象手法做劇場製作,並加入不同媒介對話。

馮程程指出,平日觀賞試驗不同聲音形式的演出時,觀眾通常能直接接受聲音的物質性,但進入劇場卻往往期待明確的敘事。這次《無無題》不再以故事帶動演出,而是以人聲和聽感之間的關係發展作品,整場演出的結構則如像一首首歌:以人聲作「湯底」,聲音、燈光等媒介則作為獨立存在回應人聲,不再功能性地服務敘事,兩者形成一種「和唱」,Nerve更認為可視這些媒介為「第五、六個演員」。

比起先有故事內容,再設計相應燈光聲效,二人說這次的創作過程更似從聲學條件尋找意義,再自不同媒介的對話由零開始砌出一個感知歷程。馮程程便說一開始創作團隊拋出好多想像,到綵排時才「試住搵」,試驗不同媒介如何能夠「炒成一碟餸」,部分內容更是待表演中會用到的喇叭製作完後才着手創作。

玩味演出 提醒觀者留意「詮釋與接收」

《無無題》演出圍繞着Nerve及李嘉雯、張靜瑜、梁健聰4位演出者的聲音與肢體行為展開,台上4個接受不同訓練的演出者,以各自身體與聲音作為媒材,探討表演語言的差異——演出的核心遂在於「詮釋」,甚至嘗試認知「題目的操作」。

演出的選段以玩味的方式反問觀眾如何詮釋同一個動作,望藉共同經歷傳達和接收的過程,提醒觀眾不斷檢視自己如何感知事物。至於如何進一步「認知」,則暗藏了一些他們的「陰招」——埋藏在現場接收信息的結構和次序,如馮程程便認為記者所看的選段背後,「睇咩先、睇咩後」已是意義產生的過程,看演出再看題目還是倒轉,已是不同的接收體驗。

語言從表演主軸消融之際,亦令演出更能通過不同媒介分享生活中累積而來、人所共感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某種重量。馮程程指自己在劇場做導演時偏好詩意畫面,非因語言講不到,而是講得太明白會失去感覺。對於劇場,她想看看在把一切解釋透以外,還有沒有方法可以走遠一點。而這次放下語言文字作演出主軸,似乎也讓人徘徊在寂寞的邊緣,詮釋差異指向「冇人明我」以外,卻又折射出某種在人與人之間流動的共同感覺,拉扯着觀眾在溝通與孤獨之間的動態中尋找共鳴。

《無無題》

日期及時間:即日至4月26日晚上8時

4月26至27日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票價:300元

詳情:bit.ly/4ie7Lh5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