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大埔「大步」藝遊 「珊瑚」奔向街坊

明報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開眼 玩樂擴志
藝術家何遠良(右二)的《珊瑚走上岸》以花花綠綠的吐露港珊瑚群落為藍本,創作出大型充氣雕塑,並設計多件「珊瑚裝」,主動出擊向街坊宣揚保育信息。(馮凱鍵攝)
藝術家何遠良(右二)的《珊瑚走上岸》以花花綠綠的吐露港珊瑚群落為藍本,創作出大型充氣雕塑,並設計多件「珊瑚裝」,主動出擊向街坊宣揚保育信息。(馮凱鍵攝)
藝術家陳庭的《白日夢觀鳥屋》,將觀鳥用的小木屋變成溫馨放映室,播放一部她在林村拍攝的藝術實驗電影。(馮凱鍵攝)
藝術家陳庭的《白日夢觀鳥屋》,將觀鳥用的小木屋變成溫馨放映室,播放一部她在林村拍攝的藝術實驗電影。(馮凱鍵攝)
藝術家姚俊樺《寂靜的風水林》,將在大埔社山村風水林拓印的樹皮、樹葉帶到人來人往的廣福橋,讓街坊感受大自然的質感。(馮凱鍵攝)
藝術家姚俊樺《寂靜的風水林》,將在大埔社山村風水林拓印的樹皮、樹葉帶到人來人往的廣福橋,讓街坊感受大自然的質感。(馮凱鍵攝)
到訪大埔藝術中心完成指定任務,有3次機會扭出以大埔特色為主題的卡片,當中有隱藏版的Locobike優惠卡!(馮凱鍵攝)
到訪大埔藝術中心完成指定任務,有3次機會扭出以大埔特色為主題的卡片,當中有隱藏版的Locobike優惠卡!(馮凱鍵攝)
自小居於大埔的插畫家何燕兒,邀請當區街坊分享大埔生活回憶,並製成小誌《跟住老友大步走》。(馮凱鍵攝)
自小居於大埔的插畫家何燕兒,邀請當區街坊分享大埔生活回憶,並製成小誌《跟住老友大步走》。(馮凱鍵攝)
《跟住老友大步走》記錄大埔街坊的生活片段,包含手繪地圖、街坊背景簡介與貼紙。(馮凱鍵攝)
《跟住老友大步走》記錄大埔街坊的生活片段,包含手繪地圖、街坊背景簡介與貼紙。(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從大埔墟港鐵站到大埔藝術中心,步程接近20分鐘,但每次走這段路都絲毫不覺沉悶,沿路走在樹蔭下,經過單車徑,漫步於林村河畔,有綠意與寧靜相伴,眨眼就到達目的地,是個適合散步的地方。怎樣憑一雙腳或兩個輪子,探索大埔社區呢?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城中藝遊」今年選址大埔,找來4名與大埔有淵源的藝術家,創作4組作品,串連起大埔社區與自然生態,邀請大家跟隨藝術家目光,展開一段藝文旅程。

大埔古稱「大步」,相傳此處以往曾有野獸出沒,嚇得每個經過的人都「大步」跑走;時至今日,野獸出沒不再,「大步」變「大埔」,這裏的山巒、河川與社區,成為大埔人與區外人駐足的理由。策展團隊「藝術到家」以「大步川流」為題,邀來藝術家何燕兒、何遠良、姚俊樺與陳庭,與當區街坊、保育團隊合作,將藝術與社區、生態融合,豐富大家所見的大埔面貌。活動以大埔藝術中心為基地,配合一系列導賞團、劇場、工作坊等,與大家在大埔走走看看。

隨街坊回憶小誌 深入社區

要認識一個社區,跟着街坊走準沒錯,初到大埔,先到大埔藝術中心取份遊覽指南!自小居於大埔的插畫家何燕兒為區外人與街坊牽線搭橋,邀請6名街坊分享他們在大埔的生活回憶,並製成一本包含故事與手繪地圖的小誌《跟住老友大步走》,讓大家手執這本回憶碎片遊覽各處。1940年代在東昌街設立的魚市場、大埔旅遊勝地桃源洞、曾是孩童游水摸蜆好去處的吐露港……走在大埔,已難再見此情此景,但讀着這些只存在於街坊記憶的舊面貌,場景恍如在眼前再現。何燕兒將街坊的回憶之地串連成一條散步路線,讓大家跟隨他們腳步深入社區,她還會與受訪街坊一起舉行口述歷史導賞團,重遊歷史軌迹。

珊瑚群變身充氣雕塑

即使在大埔生活多年的街坊,對於這個社區,都有不知曉的一面,例如大埔有珊瑚?在這區讀書成長的藝術家何遠良也未曾聽過。原來吐露港一帶曾有80%珊瑚覆蓋率,隨着1980年代大埔與沙田的都市發展,吐露港生態受破壞,珊瑚數量大幅下降,自此吐露港珊瑚漸被遺忘。近年香港中文大學珊瑚學院在吐露港策劃珊瑚復育計劃,重新建立珊瑚生態。何遠良的《珊瑚走上岸》正是以吐露港珊瑚為主角,以花花綠綠的珊瑚群落為藍本,創作出大型充氣雕塑,從中可辨認鹿角珊瑚的觸手形態,又找到如同團子般的石珊瑚影子,重現昔日吐露港水底的多彩與生命力。珊瑚不止從吐露港上岸來到大埔藝術中心,還主動出擊走入社區。他精心設計多套珊瑚服裝,每件均有小型充氣珊瑚裝飾,讓藝術節大使化身成「珊瑚」穿梭鬧市,宣揚保育信息。

觀鳥屋上演林村故事

區外人對大埔的印象,十個有九個都會想起林村許願樹,現居林村的藝術家陳庭卻在這裏看見其喧鬧以外的一面。她在大埔藝術中心外設立一間《白日夢觀鳥屋》,將觀鳥用的小木屋變成溫馨放映室,播放一部她在林村拍攝的藝術實驗電影。電影半劇情、半紀錄,以在林村河追尋一隻離群索居的白鷺為開端,過程中遇到同樣一身白衣的粵劇花旦,鏡頭攝下林村陌生一面,配上粵劇花旦唱出《遊園驚夢》劇目,有如在林村發了一場夢。

寂寞「風水林」移至熱鬧廣福橋

走出大埔藝術中心,那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是不少大埔人日常走過的路,多年來為街坊遮風擋雨;深入大埔鄉郊,茂密、充滿靈氣的風水林為村落建立綠色屏障,同樣守護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但隨着村民遷入城市,村落人去樓空,只剩下風水林獨守原地。藝術家姚俊樺深感可惜,他在大埔社山村的風水林內,把樟樹、龍眼樹、秋楓等樹種拓印,將風水林的一部分帶來人來人往的廣福橋,創作出《寂靜的風水林》。路過的街坊可用手觸摸拓印出的樹皮、樹葉紋路,感受大自然的質感。其中有約400年歷史的樟樹獨佔廣福橋上兩條柱,原來這棵樟樹曾遭火燒,一半樹皮呈碳化現象,樹紋因而更立體分明,他特意將樟樹的兩種面貌一併展示,讓大家感受400年歲月的痕迹;認出這棵樹的老街坊,或許有朝一天會回到村落,與風水林再會。

城中藝遊期間,除了在大埔藝術中心與廣福橋欣賞多件藝術裝置,還有多場口述歷史、生態和單車導賞團,在街坊與保育團體引路下,讓大家走入社區與大自然,如隨香港觀鳥會在林村河觀鳥,跟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尋找河溪生物足迹,與珊瑚學院到西貢海域親眼一睹珊瑚面貌等。藝術家亦帶來多場工作坊,製作珊瑚充氣裝置、生態陶瓷杯墊,豐富參加者體驗。最後別忘記在大埔藝術中心完成指定任務和心理測驗,換取漁夫帽、便利貼等精美紀念品。

城中藝遊:大步川流

日期:即日至5月5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地點:大埔藝術中心、廣福橋等

活動報名:bit.ly/42hQ4Ze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李曉虹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