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燈火通明的大坑西邨,現被棚架與帆布圍封,重建巨輪下,僅餘 13 戶留守。另外 1,000 多戶各散東西,他們有人離世、有人與至親分離。《集誌社》追蹤一群街坊去向如何?
可還記得,七旬的照顧者羅太 Ann,照顧 103 歲的媽媽,居家安老是兩母女的心願?重建逼遷,Ann 因年紀大,無業主願放租,「問我會否考慮一次過付一年租」,孝順女被逼妥協,讓百歲媽媽入住老人院,直至最近慈母帶著遺憾離世。
七旬老住戶侯先生,亦因年紀大,搵樓「十連敗」,後來入住過渡性房屋,一年搬兩次,近月病逝,未能見證重建。前關注組主席歐陽潔珍,同樣一年搬兩次,更恐要再搬兩次。歐陽批評,平民屋宇未全面考慮街坊處境,無妥善安置,街坊的生活難題逐一應驗。
臨近年尾,大坑西邨有兩場喪禮,道別兩位老街坊,一位是住在大坑西邨 60 年, 103 歲的黃玉音(Ann 媽)。
追思會上,女兒 Ann 和家人製作了一本記念冊,記述媽媽一生--經歷戰亂飢荒飄泊,從內地來港,邂逅丈夫、誕下兒女,終覓得安定生活。Ann 翻開相冊,有些舊照的背景,是她們住了一甲子的大坑西邨。
盼於大坑西安老
「初初搬來很開心,他們最開心是,一來到,就有自己的廁所和廚房。」對於曾飄泊不定的媽媽來說,大坑西是個安樂窩,也想這是終點站。「媽媽說『住幾耐我都住』,她甚至講到,就算喺度死都 ok。」Ann 說。
然而,媽媽在人生最後階段,因重建要搬出,未能於大坑西邨終老。
73 歲女照顧 103 歲母
Ann 媽晚年患病,須插胃喉,長期臥床,亦無法說話。在大坑西時,媽媽住在民強樓六樓,Ann 嫁給樓下的丈夫,夫妻同住。 73 歲的 Ann 是照顧者,每日走上走落看顧媽媽。
留灰銀短髮、戴眼鏡的 Ann,說話輕柔斯文,身形單薄,難以想像,她照顧媽媽時,純熟有力。她每日將媽媽從床搬上輪椅,帶到騎樓廁所,替她洗澡;為媽媽按摩、做伸展運動、餵奶掃風,用聽筒聽有否「落格」。日復日照顧,持續了數年。
視照顧為福氣
常有人問 Ann,為何不送媽媽到老人院?2023 年 7 月,Ann 對記者說:「能照顧媽媽,是一種福氣。」現在,她成為「畢業」照顧者,仍相信此說法:「我不覺得照顧媽媽辛苦,可以照顧是我的福氣。」
難忘節儉母親疼愛
「沒想報答兩字,跟媽媽的感情是一點一滴累積,我一定不會一二三就放她到老人院。」
媽媽疼愛兒女,凡事為人設想,Ann 難忘,自己剛投身社會要交家用,媽媽總叫女兒先照顧自己。 Ann 跟媽媽提起,原來上班族的手袋很昂貴。節儉的媽媽記住了這句「閒話」,生日時給她一封利是,叫她去買手袋。「而我在百貨公司買了個 200 多元的手袋給她,她已珍而重之,很開心,叫我別浪費錢……」
媽媽曾透露,希望晚年能跟家人一起,不想入老人院。Ann 也記住媽媽的心願,就算要勞碌照顧,仍堅持在家安老的約定。
不過,去年初平民屋宇展開重建,向租戶發租金津貼,要求他們自行搵樓遷出,未安置單位,搵樓過程,讓母女心願破碎。
被要求付一年租、叫後生簽約
Ann 原打算繼續母親同住,但即使有每月萬餘租金津貼,仍處處碰壁。「有地產經紀問我,會不會考慮一次過付一年租金?又曾問我可不可以找一位後生來簽租約。我問點解,但他們不會說,意思是,他們覺得連我都年紀大,雖然我沒有這樣看自己,如果我帶著媽媽搬就更難。」
久久未能安頓,至去年三月,貼近傳聞的遷出「死線」,Ann 只好「妥協」,安排母親入住長沙灣的老人院,而她則租住美孚新邨,以便到老人院照顧。這大半年,Ann 每周到老人院四次,每次留半晝,陪伴媽媽,替她伸展和餵食。
Ann 原打算冬至接媽媽回家團聚,去年 12 月初卻傳來噩耗。媽媽氣喘,從院舍送入急症室,兩日後,她接到電話,醫生說媽媽「心跳變慢」,她慌亂的跑到病房,捉著媽媽的手,那時已摸不到脈搏,媽媽手指也變硬和變色。
「只差九個月」 無法在家安老成遺憾
3 月搬出, 12 月離世,「只差九個月」。Ann 有想過,要不是重建,媽媽就可以一直留在家。「絕對係(遺憾),這不用懷疑……她不喜歡去老人院。」Ann 感慨。
在美孚新邨 400 多呎的新居,她在客廳小櫃,擺放媽媽的相片。相片旁邊,是 Ann 特意買回來的年花,包括媽媽喜愛的劍蘭,由鮮花和年桔伴著笑得燦爛的母親。
家裡大部分傢俬,都是從大坑西邨搬來。有兩幅由入邨寫生人士送的大坑西邨畫像,她原打算掛在牆上,一開門便看到,只因不穩才卸下。
大坑西邨與媽媽,她都珍惜, 慨嘆不如往昔。她說,今年過年特別冷清,總提不起勁準備,甚至沒特別封利是,「因為以往不獨為自己,還有媽媽家的事情,如年花、款待親友的糖果、食物、利是、團年、開年飯和拜年等,以往都是我一手包辦。」
以前就算不出外拜年,相熟的大坑西街坊都容易聚頭,「串下門,行下花市,下午茶總是易於召集,如今,要擇日約,實在不容易。」
質疑「平屋只顧重建,不理街坊處境」
在 2023 年 7 月,Ann 接受《集誌社》訪問,已預料即使拿到租金津貼,亦難替媽媽找到合適的無障礙租盤,希望獲得單位安置。Ann 認為,媽媽帶遺憾終老,街坊亦四散,面對各種難處,可見安置方案不妥善。
歷搵樓十連敗 候先生離世
除了 Ann 的母親,年逾 70 歲的侯先生,去年 12 月,也因病離世。前年,侯先生曾向記者嘆,重建遷出後,如要再次搬遷將甚艱難,「對老人家來說,搬兩次『好甘』,我哋唔係揹著背囊就行得。」
結果,他的預言「應驗」,一年搬了兩次。《集誌社》去年報道,一群大坑西長者控訴難覓租盤,侯先生在 2023 年到 2024 年,曾十次到地產舖找租盤,全數失敗,業主因他的年紀而拒租;就算叫女兒租,也有業主因她有老父而拒租,「簡單來說,就是不租給我」。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前主席歐陽潔珍透露,侯先生兩患新冠肺炎,身體變弱,他遭遇搵樓十連敗後,搬進江夏圍過渡性房屋,約兩個月後獲得恩恤安置,搬到長沙灣的公屋,「叫個重病的人勞力勞心搬兩次。即使是我們,短時間搬兩次都辛苦。」侯先生去年底病逝,未能見證重建完成的大坑邨。
至少七位街坊離世
逾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原住了不少長者,歐陽潔珍感嘆,這一年來,已聽見至少七至八位街坊離世,教她傷感和唏噓。
歐陽同樣一年搬了兩次,去年三月搬到營盤街的私樓,200 餘呎月租 10,500 元,扣除平民屋宇提供的 10,000 元租金津貼,還要另外補貼,於是她要到洗衣店做兼職。
今年一月,她搬到紅磡的過渡性房屋,170 呎、月租 2,700 元。單位越搬越細,一張碌架床,佔據單位近半位置。不夠空間煮食,她扔棄了廚具。上格床擺放八個膠箱,放滿冬天衣服手袋,三箱是以前關注組的文件,「會址都沒有了,那就先放這裡」。關注組昔日的會址也是位於大坑西邨,單位已被收回。
「搬兩次已很累,你看搬這麼多東西,就算叫搬屋公司,都要執好一箱箱。電視機又唔識搞,我也不夠力搬上這裡。」過渡性房屋租期為兩年,若屆時不獲續租,恐要再搬,到重建完成再回遷,即總共要搬四次。她不打算拆開膠箱,一來沒有空間放置,二來怕很快又要再搬,「求其𠵱家有衫著就算,等第日成箱搬走。」
離開大坑西後感覺無家
住在大坑西邨 40 多年,做了超過 20 年關注組主席,她仍懷念,每日落樓下跟街坊打招呼、開街站;搞一天本地遊,伙街坊去慈山寺、參觀博物館;時間銀行、生活圈和社交圈子等,都是在深水埗和石硤尾,至今她仍每星期回大坑東三、四次。轉變對她來說並不容易,就算現在參加鄰舍活動,感覺也不一樣。
搬進「新居」,但彷如過客,她坦言,現在是沒有「家」,「這裡不算是家,所以我不會拆行李,看看住得幾耐,搬回去才拆。如果是家,我不會買碌架床,我會買有櫃桶的床……唔當係一個家。」她擔心,七、八十歲的老街坊,會更難適應新環境。
Ann 亦有同感。她曾送媽媽一個便廁(commode)放床邊,為免夜晚上廁所經過騎樓會著涼。後來媽媽跌倒,起床的方向轉變,她把便廁移向另一邊,豈料重新適應,原來是個考驗。「老人家有時熄咗燈都識得摸,因為摸慣地方,突然幫她轉個位、轉張櫈,她一起床,半夜不知道,便會撞倒跌倒。」
冀公眾支持留守者
除了遷出戶面對問題,大坑西邨內仍有 13 戶未遷出,在地盤圍堵下留守。歐陽嘆道,因每個家庭的環境與情況不同,遺憾未有一同堅守,如今只望公眾繼續關注和支持留守者,認為他們是不惜有破產風險,仍堅持初心,爭取妥善安置。
這個新年,歐陽還是相約了大坑西邨的街坊飲茶。她說,每次經過大坑西邨,都碰到街坊,大家都想回來看看舊居變化。她每想起大坑西邨,總覺傷感,「臨過年,Ann 媽同侯生都不在了……我知有些老人家,對新環境都不適應。」她的新年願望,是希望街坊都身體健康,盼日後回大坑西重聚。
集誌社檔案|五年完成重建? 平屋改口:不斷評估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前主席歐陽潔珍關注,五年後若重建未如期落成,街坊未能回遷,將面對額外的租金開支,超出原本租金津貼的預算。
平民屋宇過去曾多次表示,有信心能五年內完成重建工程。《集誌社》上月再向平民屋宇查詢,預計能否如期五年完成重建,平民屋宇的回應出現「變調」,沒有再提及可否如期完成。
平民屋宇指,由於是次收回「違約佔用」單位所需時間,遠較其他同類個案長,平民屋宇會不斷評估對整個重建計劃的影響,並研究不同方案,務求將對回遷租戶的影響降到最低,以及盡早提供 2,000 個「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如重建未能如期於五年完成,回遷租戶會否獲額外的租金津貼?平民屋宇亦無直接回應,只稱「平民屋宇將根據不同情況,按『以人為本』精神,以合理及靈活處理方式安排,處理重建工程受到不能預測的因素延誤。」
有街坊於等候回遷期間離世,亦有人已獲派公屋。「700 多戶回遷,五年後搬得返去有幾多?我估計,400 戶左右。即一半左右。」歐陽表示質疑,平民屋宇將如何處理餘下的單位,會否用以圖利。
平民屋宇表示,在重建後,當預留足夠單位予所有合回遷資格的住戶回遷,剩餘單位仍為資助房屋。《集誌社》查詢,誰人可申請這些「資助房屋」、租金水平為何,平民屋宇指會參考房委會及房協的資助房屋,並適時公布有關具體安排。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