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秋天,就在施政報告提及「簡樸房」政策之前,理大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學生與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合作,想就劏房問題,從政策、資源、社區生態、服務、鄰里,以至住戶日常各方面,以更整全的系統視野設計一套跨尺度的介入策略。過程中,我們發現劏房空間雖小,物質似乎匱乏,但居於其中的街坊所體驗到的小宇宙卻遠比想像大得多。半年來,我們邊研究、邊設計之餘,竟偶拾許多大小故事,無處安放,現先寄居報紙一隅。
堅持食得好一點
不少劏房家庭因為經濟理由,經常食用大量加工速食食品,飲食漸漸求其起來。食得馬虎,往往也是香港人應付每天生存的一種方法。不過,家裏有兩個兒子的阿英,卻堅持過好一點生活,先要食好一點。
在這間狹窄得幾乎可稱為走廊的劏房裏,空氣並不流通,30度高溫下極為悶熱。下午5時多,是學生放學時段,阿英的兒子們也不例外,正在歸家路上。見時間差不多,阿英熟練走向廚房區域,轉身望向大門旁邊略顯殘舊的告示貼……
今日,她選擇了以酸菜魚做晚飯的菜。她嫻熟地將魚片送進鍋內,油花四濺,魚肉瞬間被湯汁擁抱,散發陣陣香味。接着,她加入關鍵的酸菜,酸香撲鼻而來;又添加少許辣椒調味。辣味刺激味蕾,為這道菜增添一抹辛香。最後,她將湯汁淋在魚上,浸潤魚肉更加入味。一道酸菜魚完成了,賣相媲美餐館。
堅持食材好一點
阿英分享說,這魚其實是從一位家鄉朋友在香港開的店裏買回來的。店裏賣許多家鄉的特產食品,讓阿英一家人身處香港,也能品嘗到家鄉獨有的風味。都是同鄉人,店家還給她打折扣,讓她省掉一筆。這間店不僅在食材上給予便利和優惠,更成為阿英與家鄉親人之間的連結。阿英的家人在家鄉經營養殖場和種植場,會透過這些在香港的店舖運送食材。他們只需支付小量的集運費用,就能巧妙避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物價差異。這些食材包裹裏頭,蘊含了上一代對阿英一家的感情。尤其阿英兩個兒子,自幼移居香港,能與家鄉祖父母相處的時間有限;來自家鄉的食材就這樣連繫了兩代人。
有一道主菜,還欠一點甜。阿英拿出砧板和蘋果雪梨,唰唰幾下切成小塊,送進一個大鍋;雪梨在沸水翻滾時,再往裏頭撲通兩顆冰糖,拌着拌着,雪梨茶便熬好了:「兩個兒子剛上完課外體育班,回家總會嚷着口渴。這些雪梨茶很清甜,易入口,他們都愛喝。」
假如食材價格跟在餐廳吃一餐已相差無幾,又何必重重工序,親手煮飯?「我們是從福建移民過來的,有時吃不慣香港的菜式。店做的菜偏油膩,有時很重口味,像包點那類又蒸得太爛,不如自己煮。」除了飲食差異,她還強調親自挑選食材,更能確保質素。「外面快餐店炸雞,都不知道加了什麼添加劑。我很怕孩子吃到對身體不好的,所以寧願自己炸囉。」能讓家人吃得健康,阿英也感到安心。
也堅持生活好一點
在日復日磨練下,烹飪成了阿英的拿手好戲,更是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中難得的消閒活動。除了每日為家人備妥三餐,阿英還喜歡在空閒時製作各式小吃。做好了,可能送鄰居朋友,又或者送社區中心和社區客廳,與同區其他住戶分享。「我經常參加社區的活動,感覺就沒那麼無聊,時間也好過一點。有時幫到人,也開心。」阿英漸漸在烹飪中找到自信。去年農曆新年假期,社區中心舉辦了一場親子烹飪比賽,參賽者需要創作一道以農曆新年為靈感的菜餚,並將製作過程錄製成影片。阿英除了一貫展示廚藝大顯身手外,還邀請了很少參加社區活動的丈夫來拍攝視頻;他們在狹小的天台屋廚房擠作一團,製作了一道「富貴燈籠蝦」的賀年佳餚。這道菜為他們贏得一部微波爐作獎品,也讓阿英成了社區內的小明星。
提到劏房,我們容易開口埋口尊嚴,但尊嚴也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
如何通過改變生活裏一些不顯眼的小項目,
換來一點對當下或未來不一樣的小想像?
阿媽煮飯不過日常,但堅持食好一點、煮好一點的阿英正好啟發我們,不要讓眼前看似貧乏的居住空間遮蔽了日常的可能,而要學習逐點在生活裏實踐細微的顛覆。在設計過程中,這不顯眼的一點點,我們稱之為「框架重設」(reframing)。設計學者Don Norman說過,我們不應為社群代理設計,而要走進她們困難重重的生活想像裏,與她們一起尋找重設框架的契機。最難的並不是為街坊設計簡樸或簡約的空間,而是要首先看到街坊本來就身懷種種技能,且逐點以想像力重設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今天煮什麼菜?怎樣食好一點?近來生活又有沒有好一點?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文、圖. 梁琬曈(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二年生)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