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讀食時光:從彩蛋到魔鬼蛋 略談「彩蛋」式觀賞文化

明報

更新於 04月19日17:11 • 發布於 04月19日20:30
(鄒芷茵提供)
(鄒芷茵提供)
(鄒芷茵提供)
(鄒芷茵提供)
《混沌少年時》的刀子「彩蛋」,你能找到嗎?(網上圖片)
《混沌少年時》的刀子「彩蛋」,你能找到嗎?(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復活節是個充滿「蛋」的節日;這些蛋卻不屬於傳統復活節。眾所周知,復活節源自《聖經》,為要紀念耶穌從受難至復活的神蹟;只是,《聖經》中的復活神蹟,其實無蛋可吃(吃魚倒是有的)。「彩蛋」是復活節地域化、世俗化後,出現的慶節物品;可以是染色雞蛋,也可以是朱古力蛋、雞蛋殼裝飾品。我們現在說「彩蛋」(easter eggs),通常不是要談論復活節的應節裝飾品和小食,而是要談論電影、劇集中的隱藏信息。趁着復活節,來聊聊「蛋」的話題?

尋彩蛋,吃魔鬼蛋

記得小學的美勞課老師,常常在復活節前夕要求我們提交在蛋殼上塗鴉的裝飾品。我們要自行準備已經弄掉生雞蛋的完整蛋殼帶回學校,在美勞課上把蛋殼裝飾成彩蛋。染色雞蛋、雞蛋殼裝飾品和朱古力蛋,都可以用來舉行復活節遊戲「尋彩蛋」(egg hunt):把染色雞蛋、朱古力蛋或雞蛋殼裝飾品,藏在不同角落,讓小朋友去找出來。

除了「尋彩蛋」,我們還會在復活節做魔鬼蛋(deviled eggs)。魔鬼蛋是宴會小食,跟染色雞蛋、朱古力蛋一樣,都是復活節世俗化後的應節食物;但魔鬼蛋不像「彩蛋」般原隻上桌,而會把雞蛋對半縱切,把蛋黃取出調味,再鑲回蛋白之中的。它是「魔鬼」,為何會與復活神蹟一起登場?因為魔鬼蛋本來並非為復活節而設,只是因為大眾把「復活節」聯想至「蛋」的身上了,所以漸漸把魔鬼蛋納入復活節的餐單裏去。「魔鬼」兩字,有人說是代表餡料豐富,有人說是辣的意思;總之,與《聖經》、善惡無關。

眾裏尋「蛋」的解讀方式

我們現在會用「彩蛋」,來稱呼電腦程式的隱藏變化、電子遊戲的神秘獎勵,以及電影、劇集故事的附加情節和不顯眼細節。這些新的說法,都借用了「尋彩蛋」的「匿藏」、「秘密」元素。

「彩蛋」本是敘事(narration)、意象(image)與互文(intertext)等傳統說故事(storytelling)的手法。漫畫的話,附加情節通常不叫「彩蛋」,叫「加頁」。電影和劇集的話,結局播出後才出現的信息,可以稱為「隱藏結局」。場景中的不顯眼細節呢,簡單說成「暗示」、「線索」就好了。換句話說,「彩蛋」是一些我們本應熟悉,在文學、寫作課堂學得滾瓜爛熟的表達手法。

有些彩蛋不影響主要情節,只為增加趣味;有些則會左右我們對故事,甚至是結局的理解。我們以最近非常受歡迎的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為例:劇集播出後,很多觀眾熱情討論,那把用來殺人的刀子如何化成剪影,悄悄地隱藏在房間之中,成為場景中的彩蛋。

看過《混沌少年時》的人都知道,那剪影十分顯眼,大剌剌擺在鏡頭中央,根本沒有「隱藏」的意思——所謂「隱藏」,其實是在說,故事人物的敘事、動作中,完全沒有提到那剪影;那剪影看起來不大重要。換句話說,觀眾認為剪影是「隱藏」的,因為觀眾自行在鏡頭前,找到令剪影變得「重要」的解讀方法。參加「尋彩蛋」的人,覺得彩蛋是隱藏的;但負責藏起彩蛋的人,卻對彩蛋的位置一清二楚。觀眾認為剪影是個彩蛋(隱藏信息),必須基於他們強烈感受到自己參與解讀的過程。延伸這種感受的話,觀眾可以選擇任何故事中的任何細節來解讀,即隨意拾起不是彩蛋的小事物,把它們看成彩蛋。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彩蛋」式觀賞。

「彩蛋」式觀賞與「參與文化」

研究者會從「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角度,來評估「彩蛋」式觀賞,如何改變現今觀眾對敘事、意象與互文等表達手法的運用和理解。美國有一位研究生Amy Whiteside,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她首先指出,流行文化中的「尋彩蛋」活動,不是近年橫空出世的新潮概念,而可追溯至1980年代;接着,她分析流行音樂表演者泰勒絲(Taylor Swift)為歌迷提供的尋彩蛋互動行為,如何連結歌迷之間的社群歸屬感,培養歌迷參與趣味智力考驗的滿足感。Whiteside認為,這些尋彩蛋活動往往注重論證過程(證明自己有找出彩蛋的智力)多於確定真相(彩蛋的意義),最終會達至不大嚴肅的結論。

尋彩蛋,錯重點

回到《混沌少年時》的例子,如以傳統的意象表達來分析那剪影的話,我們會說,少年的殺機早已在他的私人空間成形,繼而思考網絡文化對於少年身分建構的影響力。大眾以「彩蛋」來對待剪影的時候,他們的想法卻大多流於「我留意到第一集已暗示他殺了人」、「留意到剪影的觀眾較聰明」等指向個人智力的結論。也就是說,「彩蛋」式觀賞,往往會把「彩蛋」的意義,從故事主題變成觀眾的自我認同,就是所謂的「錯重點」。

彩蛋並不代表聰明,正如魔鬼蛋也不代表邪惡。和大家一起做的話,我會選魔鬼蛋,可以省下模具,而且比朱古力彩蛋健康。拿出雞蛋、配料和香料,做好一堆魔鬼蛋,然後坐下來聽Taylor Swift唱歌。

餘話:戲院的彩蛋陰影

現在進戲院,很容易遇上由彩蛋引起的誤會——我會叫這誤會做「彩蛋陰影」。在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戲院看電影,觀眾一般會看過完整的片尾製作名單,才開始離場。在其他普通戲院看的時候則不然,製作名單一出,大部分人就會站起來離開,留下來看名單的,通常只有數人。有些戲院甚至乾脆開燈,方便要走的大部分人。我一般會看完名單才走,本來也沒覺得有何不便;一於你有你走,我有我看就行。

自從「彩蛋」當道,某些普通戲院的職員,卻把看名單的人誤當成等彩蛋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遭遇:職員站在門口瞪着還未離場的人,顯得十分不耐煩。我曾遇過一名職員,不耐煩得對着看名單的人大喊:「這齣戲沒有彩蛋!」某觀眾立即大聲反駁:「我唔係等彩蛋!我要聽歌睇字!」此事令我留下陰影:以後每次去那家戲院,我都暗自猜測,那位「錯重點」職員當日有沒有值班。想不到現在只是去看電影,也跟「尋彩蛋」一樣,必須帶點運氣啊。

魔鬼蛋。食譜

【材料】

‧雞蛋……4隻

‧煙三文魚……1片

‧沙樂美腸……2片

‧沙律菜……適量

‧煙熏紅椒粉、番荽、蝦夷葱、蛋黃醬……適量

‧黑胡椒粉、鹽……適量

【做法】

1.雞蛋置於水中,大火煮沸,轉細火煮至全熟,約12分鐘

2.取出熟雞蛋,浸泡冰水至蛋殼變冷

3.雞蛋剝殼,放涼備用

4.煙三文魚切條;沙樂美腸切小塊

5.雞蛋對半縱切,取出蛋黃

6.蛋黃壓碎,以黑胡椒粉、鹽、蛋黃醬調味,分成4份

7.其中3份蛋黃分別再以煙燻紅椒粉、番荽、蝦夷葱調味

8.用蛋黃填滿蛋白中央,再以煙三文魚、沙樂美腸、沙律菜裝飾即成

作者簡介: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終日流連中外飲食書寫,追憶文字食光。著有《食字餐桌》、《小食部》等。臉書專頁:食字餐桌。

文、圖˙ 鄒芷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