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透露,政府正研究推出多項有關土地行政的拆牆鬆綁措施,包括研究「按實補價」概念的可行性、減低建築成本和精簡審批流程等,以加快發展速度。
現行的土地補價機制,每幅土地以地積比上限及上蓋最高可建樓面來計算補地價的,發展商並須一次性繳付全額地價,因此初期成本會較高,要面對的風險比較高。
那什麼是「按實補價」?這是一個彈性的補地價模式,容許發展商按實際用途與發展規模去計算地價,甚至分期發展及付款。在新概念下,發展商不一定要用最高樓面面積去計算地價,可以按實際將會興建多少去定下有關補價。
現時高息環境及地緣政治影響資金流向,發展商投地比較保守。比如說,土地最高地積比為9倍,發展商現時只想興建4成的規模,並不用繳付全費,只需支付4成地價;日後經濟市況有轉好時,發展商可以加碼補地價進行加建。
此舉既可以減輕發展商的短期資金壓力,不用在早期階段一次性投入龐大資本,有助降低財務風險,而且少付地價可以增加發展商投地的意慾,從而保障政府的公帑收入。
在網上找尋資料時,原來「按實補價」已有先例的,測量師行董事總經理蘇振顯指出,在50年前曾經處理過一宗荃灣大屋圍的改契申請,申請人因嫌補地價高,要求政府根據他已批出的建築圖則補價,政府接納他的要求,並在地契上訂明地段只可以根據已批出的建築圖則興建,而圖則的編號亦記錄在地契內。
除此之外,就著私樓停車位供不應求的方面,政府考慮發展商毋須興建地底停車場亦可獲樓面面積豁免。根據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放寬停車場樓面豁免安排,私樓首兩層停車場設於地下、第3層設在地面,仍能取得100%樓面豁免。
為什麼政府當初有這個限制呢?是因為避免市場出現很多「蛋糕樓」(即是多層商場或停車場作基座,上面再建住宅單位,外觀如同生日蛋糕),因此只豁免地下停車場的樓面面積。
建造地下停車場的建築成本較高,因為要挖掘地底,建築難度及規模增加。政府去年賣地收入大減,多幅地皮流標收場,相信若賣地條款豁免所有地面停車場樓面面積,會大大提高賣地吸引力。
想緊貼樓市最新動態,記得追蹤28Hse以下平台!
28Hse 網頁:https://www.28hse.com
YouTube:易發睇樓團 (https://www.youtube.com/@28hse_com)
Facebook:28hse.com (https://www.facebook.com/28H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