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創立於1984年,目前有逾4000名員工,包括來自8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1300名藝術家。上演着不同劇目,有的長駐固定場地演出,如在拉斯維加斯上演的KÀ;有的在世界各地巡演,KOOZA是其中之一。
疫情後,馬戲團首次踏足亞洲公演KOOZA,香港為亞洲巡演第一站。今次來港的53名表演者、68名幕後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及地區。團員每踏足一個新地方,單是申請簽證,就有一組人員專門負責。人力之外,還要運送可容納2500名觀眾的大帳幕、3層樓高的巨型舞台、各式雜技裝置、過千件服裝鞋履,甚至連化妝間、辦公室、洗衣房……總共100個貨櫃,浩浩蕩蕩穿「洲」過市。
記者遠赴西雅圖,探究這支現代游牧民族如何「大遷徙」。
5天建「村莊」 3大帳幕設雷達監察天氣
總部設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太陽馬戲團(下稱馬戲團),一直把創意融入表演之中,包括多媒體製作、音樂劇、沉浸式體驗、雜技表演等。當中最經典長青劇目,是1992年首演的Saltimbanco,以現代特技融入傳統馬戲。多年來,馬戲團一直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像剛於西雅圖完成為期兩個月巡演的KOOZA,3月中在當地演出最後一場後,正式結束北美巡迴。而大軍將於5月進駐香港,在中環海濱升起大帳幕,預計展開為期兩個月演出(詳見「知多啲」);再下一個目的地是韓國。KOOZA隨團公關Julie Desmarais說,一年中大多數日子,她帶着4件行李隨馬戲團前往不同國家和城市,留家時間可能只有2個月左右。
入場欣賞馬戲,台前演員藝高人膽大的雜技固然令人歎為觀止;然而,幕後完善的裝備和強大的支援團隊更教人大開眼界。
3個螺旋紋頂帳幕,是太陽馬戲團的標記,當中包括可容納2500名觀眾欣賞演出的大帳幕和接待觀眾的貴賓帳幕,而藝術帳幕則是支援幕前演出的後台,包括化妝間、服裝間,熱身和練習場地。
由西雅圖遷移至香港,團隊要將3個大型帳幕、一座佈滿機關的可移動舞台、不同雜技項目的裝置、逾千件服裝鞋子假髮;還有售票處、廚房、洗衣房、職員洗手間……總共100個貨櫃,以船運方式送來,耗時4星期 。
當貨櫃和裝備送到新據點,團隊在公演前7天開始搭建場地。當中最花時間,當然是搭建3個巨型帳幕(Big Top),最巨型是高19米、闊51米的大帳幕,單是帆布重量約11,500磅。隨團工程師加上當地招聘臨時工作人員,在地面釘入逾千支地樁固定,地上豎起過百支鐵杆撐起帳篷。帳幕頂設有雷達,監察天氣,預測大雨行雷閃電;而帳幕內有氣溫調節,無論在寒冷的北美或潮濕炎熱的香港,都不會影響表演者演出。隨團還有多組發電機,可提供整個場地使用的電力,以備不時之需。
而圍繞3個大帳幕,附近停泊了不同拖車和貨櫃箱,內裏有廚房、飯堂、辦公室、樂隊練習室、倉庫、洗衣房……儼如一條小村莊。建立「村莊」一般需時5天,餘下2天,就是讓表演者和工作人員熟習場地、熱身訓練,以及最後預演綵排。●
藝術帳幕內藏訓練場、小型製衣廠
藝術帳幕是後台重地。內裏有服裝間、更衣室、化妝間、物理治療室,亦是後台工程人員工作的地方。帳幕中央是個設備齊全的訓練區,有各種健身器材、彈牀等。每場演出有逾10組雜技表演,高空走鋼絲、柔身軟骨術、死亡之輪、翻轉板、空中綢吊、獨輪車、呼拉圈、扯鈴……這裏就是表演者日常訓練基地,有齊各組演員所需訓練器材,亦是各人出場前最後熱身和練習的地方。
雜耍演員在台上獻技,少不了背後專業的技術支援。他們隨團一行30人,數目僅次於台上演員,當中有負責木工、吊索、燈光、音響、服裝等不同崗位。助理舞台技術總監Andres Vasquez介紹KOOZA舞台設計其中一個特色,是舞台核心的巴塔克蘭(Bataclan)—— 一座3層樓高的移動塔。巴塔克蘭上是現場樂隊和歌手,隨着巴塔克蘭移動進出舞台,可以瞬間變換空間。
而在藝術帳幕一隅的服裝間,活像個小型製衣工廠,有幾台衣車、一櫃子五顏六色線轆,數名「女紅」埋頭忙着針黹活,周圍掛滿衣服、頭套、假髮、鞋履。負責管理這個超級大衣櫥的服裝總監Alexandra Mancini說,每場演出需用上逾1000件服飾。「當中53名演員,由頭到腳,有帽子、假髮、衣服、領帶、腰帶、鞋子,每人最少有3至4件戲服」,整個演出有超過175套服裝和160頂帽子。每款服飾數量、擺放位置,演出前後都要點算、修補、清潔。在100個貨櫃箱中,其中一個是裝着10台洗衣機的洗衣房,每天處理大量衣物。另外,演員的鞋履,每天穿上練習和演出,容易磨蝕,隨團有工匠修補。
Mancini說,表演者在舞台上有很多高難度演出,表演服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安全,既要稱身舒適,又要方便活動,不容易鬆脫;每個演員的表演服都是度身訂做,由頭頂到腳趾全身175個位置都要度身。●
流動廚房4大廚 每天照顧200人飲食
流動廚房肯定是最具人氣的地方,每天提供午餐和晚餐(若日間有演出,則提供早午晚3餐),是演員、工作人員和家屬的聚腳地。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KOOZA隨團4名廚師,他們的舞台就是流動廚房,當中設備絕不馬虎,兩條工作線放置不同廚具、爐具、冷藏室等,無異於專業廚房;4名隨團廚師加上當地聘請的臨時工,每天負責近200人的午餐和晚餐,自家製酸種麵包、牛肉餡餅、甘筍蛋糕,由沙律、主菜至甜品,每餐餐牌上有8至10款菜式,另有餐湯、水果、果汁、乳酪、麵包供應,有葷有素,並同時照顧不同國籍、不同信仰、不同飲食習慣的團員。
副總廚Jamie L Francis說,廚房是整個馬戲團最繁忙的地方,每天朝8晚8,4名廚師分成兩組,分別負責午餐和晚餐。Jamie說,由於演員訓練和演出需要大量體能,但同時要保持體態,「餐單設計必須提供豐富蛋白質,不能有太多肥膩食物,再配上不同蔬菜」。而每到一個新地方,Jamie都樂於發掘當地食材,再加入自己創意,炮製新菜式,「昨晚的炒蜆,就是在西雅圖市場買到,加入自製醬料煮成……去到香港,我想嘗試做麵條,買麵粉拉麵,然後用骨頭做湯」。他說,一定會到香港街頭走走,發掘美食。
記者在西雅圖訪問兩天,午餐和晚餐都與團員一起在飯堂解決,4餐餐單沒有一項重複菜式,味道不遜於高級餐廳。●
●有片睇
西雅圖直擊太陽馬戲團
文: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