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同人場」耕耘獲出版機會 新生代漫畫家衝出香港

明報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開眼 文化力場
《神在呢喃什麼》獲台灣出版社留守番賞識,成為首本在台灣出版的BL港漫。(港腐女學提供)
《神在呢喃什麼》獲台灣出版社留守番賞識,成為首本在台灣出版的BL港漫。(港腐女學提供)
《3itches 三魔女》於日本出版社角川旗下的雙月刊漫畫誌《青騎士》連載日文版。(何詩韻攝)
《3itches 三魔女》於日本出版社角川旗下的雙月刊漫畫誌《青騎士》連載日文版。(何詩韻攝)
作者港腐女學(Konnie,左)和P仔(右)共同創作原創BL漫畫 《神在呢喃什麼》,繪畫一個關於算命、命運、具香港特色的故事。(何詩韻攝)
作者港腐女學(Konnie,左)和P仔(右)共同創作原創BL漫畫 《神在呢喃什麼》,繪畫一個關於算命、命運、具香港特色的故事。(何詩韻攝)
紙本分格的創辦人Karman(左)和ET(中)策劃自家漫畫計劃,與漫畫家合作,以獨立自資方式出版漫畫。KIU(右)的《3itches 三魔女》就是計劃出品的第二部作品。(何詩韻攝)
紙本分格的創辦人Karman(左)和ET(中)策劃自家漫畫計劃,與漫畫家合作,以獨立自資方式出版漫畫。KIU(右)的《3itches 三魔女》就是計劃出品的第二部作品。(何詩韻攝)
留守番為港腐女學和P仔於台北國際書展安排簽書會和分享會,接觸更多讀者。(港腐女學提供)
留守番為港腐女學和P仔於台北國際書展安排簽書會和分享會,接觸更多讀者。(港腐女學提供)
紙本分格在同人誌活動發掘到原創《3itches 三魔女》作品。(何詩韻攝)
紙本分格在同人誌活動發掘到原創《3itches 三魔女》作品。(何詩韻攝)

【明報專訊】香港漫畫界上周迎來好消息,Man僧與迪士尼合作,執筆主理小說Star Wars: Thrawn的漫畫版,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推出。聚光燈之外,本地仍有很多漫畫家不停默默畫、細細勾勒,在各地閃出光芒。近年來有新生代創作的漫畫作品,如KIU的《3itches 三魔女》和港腐女學、P仔的《神在呢喃什麼》衝出香港,於日本和台灣獲得商業出版的機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漫畫產業的輝煌年代,出版社以流水作業模式生產漫畫,主筆、編劇、上色、背景等每個步驟交由不同專人負責,薄裝港漫一期銷量曾高達20萬本。Man僧成長於港漫興盛之時,1990年代末更曾在漫畫出版社工作,那時的訓練為他的創作打好了基礎,但幾年後他便告別漫畫業,皆因港漫黃金年代自1990年代中漸轉衰落。1990年代末起,如有新人想投身漫畫界,亦逐步選擇同人漫畫出版模式—— 一群興趣相近的群體自主創作及出版書籍刊物,包括二創及原創作品,又稱同人誌或同人本。

傳統模式式微 新人轉投同人創作

自中學已踏進同人圈的90後漫畫家KIU說,以前沒有萌生商業出版的想法,「因為我完全不知道究竟香港有什麼方式可以出漫畫,我真的開始去搭故事的時候,香港漫畫市場好像已經不再存在,或是我不太清楚,也都接觸不到。那唯一我接觸到的、可以畫漫畫的場地,就是同人誌活動」。

大多數人初進入同人圈都以畫二創為主,因為較容易吸引原作讀者群的興趣;原創則需要依靠作者的畫工和寫故事的能力。KIU畫過《火影忍者》等二創作品,又和朋友共同出版過原創合本。她說每當看到很喜歡的作品後,對某些角色或故事情節「有梗」便會把它畫成插圖,上載到網上與人交流,「最爽的是把我腦裏面塞住的東西、想說的話說出來畫出來,然後就將這麼多個想法再集結成一本書,我覺得更爽,更開心」。

BL(Boy's Love)專門店「糧食供應所」店主之一的Konnie同樣以開心行先。「腐齡」超過20年的她因為太喜歡BL,身邊沒有什麼朋友看BL,希望把自己畫的一些情節跟人分享交流,於是約10年前開設「港腐女學」專頁,並開始在同人祭擺攤,售賣自己創作的二創同人本如《大雄總受是常識吧?》。同人場匯聚不同題材、屬性、角色等作品,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這樣她們繼續畫,持續參加同人活動,也開始了畫更多原創同人本,意想不到地得到賞識。

漫畫同好 獨立出版原創作品

《3itches 三魔女》的誕生源於KIU大專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修讀插畫,那時的畢業作品要求原創,她便畫了三個魔女的角色和插畫,及後參與同人誌時她再用三魔女的角色創作,為她們寫人設,構思故事背景。

漫畫團體「紙本分格」有自行策劃的漫畫出版計劃,希望與不同漫畫家合作,以獨立自資方式合作出版,《3itches 三魔女》就是其計劃出品的第二部作品。有次在同人誌活動的芸芸攤檔中看見《3itches 三魔女》同人誌,創辦人之一Karman說:「那個封面很乾淨,其實是一個角色在中間,然後有一個大色塊,簡單的、不會有太多無謂的設計元素,我覺得很吸引,很想揭一下。」打開一望,那帶有日本動畫公司TRIGGER風格、用得很盡很誇張角度的魔法特效,以及粗幼控制得宜的流線形線條吸引了她,「比起其他的創作,同場的話你很少見這一類風格,你看到它的佈局,不可以說是很熟練,但有一定的畫畫經驗」。Karman認為對出版和大眾來說,一個創作者保持創作很重要,「即使他新的作品未去到100分,但你看得出這個創作者有嘗試他自己的創作欲望的時候,就會覺得那個合作的可能大很多」。

《神在呢喃什麼》則原是在2023年尾自行印製,也是Konnie創作的第一本有完整故事結構的原創漫畫。她那時很想畫一個有香港特色、有點嚴肅的BL作品,於是邀請糧食供應所另一名店主兼男友P仔合作,兩人共同構思故事,Konnie負責畫人和分鏡,P仔負責畫背景。二人根據喜歡的非線性敘事和奇幻元素,畫一個與算命相關、具香港特色的故事。有意以香港如廟街為背景,源自Konnie從小到大看BL漫畫的感悟:「我小時候學日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很想即時買到、看到那本不用翻譯的漫畫,或者去到日本某些地方,重回那個場景。如果我們的作品可以令到其他非本地的人對香港文化有興趣,或者想過來旅行就好啦。」

同年末糧食供應所舉辦「香港BL文化節」,邀請世界各地的畫師參與展覽,包括台灣漫畫家每日青菜,過程中與出版社「留守番」的編輯交接,編輯也很喜歡《神在呢喃什麼》的故事,很快就詢問Konnie和P仔於台灣出版的興趣。這也是Konnie和P仔未曾預料到的,在香港畫BL漫畫可以得到商業,而且是台灣出版的機會。經過一年多的修改,《神在呢喃什麼》終於在2月的台北國際書展上亮相。

獲編輯發掘 日本連載

相近的事情也發生在KIU身上。一位日本編輯在台灣同人場上看到《3itches 三魔女》的同人本,表示有意與她合作。KIU之後寄回紙本分格出版的第一本《3itches 三魔女》單行本給編輯看,編輯賞識,便帶着漫畫在日本尋找能夠連載的出版社,最後漫畫獲日本著名出版社角川旗下的雙月刊漫畫誌《青騎士》連載日文版。KIU更驚喜的是,日本編輯跟她說《青騎士》那邊看完後作品的出版答覆是「そっけつ」(即決,立即決定),而且合作模式罕有,「正常日本會直接跟作者合作,或者說這個作者就幫我們畫畫,但他們知道我和紙本的合作模式、相信我們,願意讓我們製作完作品才拿去翻譯(日文),這個模式是很少見的」。日本編輯與紙本分格見面後也表示漫畫裏的宏大世界觀引人入勝。現時《3itches 三魔女》在日本已連載到第五話,但因為角川改組,而且或會有新計劃,連載暫停。KIU說出整個過程時相當平靜,她指因為一直着手去做這件事,成功出版後心情更多是鬆一口氣。

出版商業漫畫,紙本分格和Konnie都提到更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出發和考慮他們的感受。紙本分格創辦人ET說編輯要找出bug(漏洞),確保「連戲」,例如《3itches 三魔女》裏有很多角色,要記得哪個角色在哪個畫面、角色的耳環戴在左耳或是右耳,但修改的決定權都在作者手上。留守番的編輯也曾向Konnie和P仔說,原本《神在呢喃什麼》的結局太傷心,「當讀者由第一話陪到那兩個角色到最後,太悲傷的結局會讓他們的情緒無法安放」,於是在出版過程中也不斷和作者討論對白上的前文後理,能否更表達到角色的心境。KIU說:「整個出版模式,畫畫方面沒有太大轉變,但是在支援方面就會多了他們的幫手,好似不用想太多東西,只是專注在畫畫就夠。」對白編輯、印刷、發行賣書、版稅、宣傳全都交給編輯。Konnie也慶幸在台灣初出版時,出版社選了在台北國際書展發布,亦安排簽書會和分享會,三管齊下,接觸更多台灣讀者。

本地製作今「一人獨腳」 缺完善體系支援

回到香港,P仔指做創意相關的職業已經很難,要商業出版漫畫時就要看香港市場的消化能力。以BL漫畫來說,Konnie認為腐男腐女的購買力很大,「大家都對香港BL作品很有興趣,特別是外國客人來到店內就會問有沒有本地創作,但不知道出版社有沒有看見或看中這個市場」。她舉例每日青菜的作品亦以多語言版權售出,有台灣漫畫家的作品也被改編成舞台劇;尋求IP開發,也是另一發展道路。

但Karman亦疑惑賣版權可以賣到多少個國家或多少種語言?每次也只是賣一轉,當中的版稅很低。如果需要長期建立連結宣傳去海外市場,跟海外公司和書店合作,當中牽涉很多角色,「台灣正在build up這件事,我們(香港)沒有人去培育這些中間的角色 。 連作者也養不起的時候,怎樣養編輯?」ET補充,傳統港漫曾經有過一條流水生產線 ,但現今的製作模式多為one-man band(一人獨腳),也要反思是否擁抱傳統港漫的模式;拿着資源的人會否願意投放於培育新一代漫畫家又是另一問題。KIU有感: 「如果要再建立一個所謂好像比較有系統的一個業界的話,嘩!都不知道要幾年了,而且一個開頭的人都沒有,大家都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裏。」

KIU亦提到香港讀者探索新作品的風氣,「大家不是太敢去看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作品,尤其是現在大家看作品前好像會先看評語,反應不好我就不看了」。讀者即使見到難得的商業出版作品,他們又會否願意花錢買書、支持漫畫行業?KIU和Konnie暫時都不計較太多,繼續畫下去,總會有人看見。

文:何詩韻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