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續強調發展創新科技、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當局於2016 年推出「科技券」計劃,截至今年 1月底批出近 67 億資助總額,計劃在去年底「達至目的」停接受申請。科技券的執行、實際成效究竟如何?《集誌社》以一連三篇報道跟進。
《集誌社》整合分析創新科技署網站,截至今年初、近 3.5 萬個已批出科技券項目,獲批資助 62.2 億元的資料,發現有近 2000 個項目獲批相同「零丁」金額 $190,312.5,有業內人士認為,連「毫子位」都一致「咁蹺蹊」,有經濟學者認為情況在統計學上「較奇怪」,或顯示有關項目有共通處,如涉及相同項目內容、或由相同人士經手。
記者進一步追查這些「升級轉型」公司,發現有獲批 $190,312.5 的九間公司,業務涵蓋裝修、香燭殯儀、玩具、物流等,但在網上顯示的三個地址,都未能找到相關業務。另不時有相同人名,為多家公司申請多個項目,獲批資助動輒數百萬元;其中一人為 12 間公司申請 17 個項目,總資助額達 453 萬,當中包括獲批 48 萬、在 27 日開發「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
創新科技署回覆查詢指,評審過程會參照市場價格、評估預算是否合理,亦會參考核准項目成本調整資助金額,故性質與規模相近項目獲批金額或會相同。署方強調,一直嚴謹審查項目最終報告及補充資料,亦會隨機進行抽查,以核實項目是否符合申請及計劃規定。
2022、23 年核准申請破萬宗 批出逾 64% 整體資助額
科技券於 2016 年底,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推出,以配對方式,資助本地企業或機構使用科技服務和方案,以「提高生產力或將業務流程升級轉型」,所有行業、註冊公司或商業登記都可申請,申請時須證明在港有實際業務運作。當局曾多次放寬計劃,2020 年 4 月起,每間公司最多可獲批六個項目、最多由政府資助 75% 開支共 60 萬元,其餘 25% 由公司自行承擔。
《集誌社》向創新科技署查詢,取得 2016 年起按年申請和核准資料。計劃推出頭三年,申請宗數每年約 1000 至 2300 宗,核准宗數最多為 813 宗、批准資助近 1.3 億元。當局於 2020 年放寬計劃後,同年申請增加近 1.7 倍至逾 6300 宗,2021 年亦超過 5600 宗。署方稱由於申請大量積壓,在 2021 年 6月委託生產力促進局任「執行伙伴」;2022 和 2023 年的申請和核准宗數,同創高峰破萬,獲批出資助近 42.5 億,佔整體核准資助逾 63% 。
逾 1600 個項目兩年內獲批 $190,312.5
《集誌社》今年 1 月,從創新科技署網站收集和整合,進一步分析近 3.5 萬個獲批資助項目的六項資料,包括申請編號和年份、獲款機構、項目名稱、資助金額、統籌人、項目週期; 34823 個被分析的項目、合共獲批資助額約 62.2 億元。
記者發現,有 1944 個項目獲批 $190,312.5,另有1157 個項目獲批 $159,375,獲批資助額合共達 5.5 億元。獲批 $190,312.5 的項目中,申請機構涵蓋不同業務性質,有 94% 的項目都包含建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 ;根據科技券申請指南,ERP 通常包含中央數據庫管理系統,一般涵蓋客戶、人力資源或倉庫管理系統。近 2000 個項目中,逾 1640 個(約 85%)是在 2022 至 2023 年申請。
學者:統計學上係奇怪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梁天卓看過數據後指,若參考其他數據集,由網購平台的貨品價格到自訂車牌拍賣的成交價格,多數都有向整數「聚集」的傾向,故若「15 萬、20 萬、 15 萬 5 千」等較大整數金額,在數據中出現的次數較多仍屬合理,「但你話去到 5 毫子、仲要有 2000 個,統計學上係奇怪。」他並指,若以項目獲資助 75% 計算,申請人遞交的項目成本便會為 $253,750,仍是較為「零丁」的數額。
梁認為現象顯示有關項目有共通之處,有機會是涉及同樣的項目內容、或由同樣的人經手,至於這些共通之處在政府看來是否合理就不得而知,「睇下政府的政策原意,係咪俾錢大家做差唔多嘅嘢呢?」
獲批相同金額 9 公司分布 3 地址 業務涉裝修、香燭殯儀、玩具、物流等
究竟這些獲批相同資助額、使用科技「升級轉型」的,是甚麼公司?記者根據名單,嘗試接觸申請公司及負責人。
「文曉健」在 2022 至 23 年,為四間公司申請建立 ERP,全部獲批 $190,312.5。四間公司皆不是註冊有限公司,業務涵蓋家居裝修、冷氣工程、物流以及健康食品。記者在 Facebook 找到與公司同名的幾個專頁,它們的成立和更新日期接近,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成立當日發布,部分內容來自淘寶或網絡相片。其中,家居、冷氣和物流公司的專頁,顯示同一電話和地址,記者到屯門工廈的地址查看,未能找到相關公司。
至於「文曉健」的健康食品公司, Facebook 專頁顯示的地址,又與另外三間經營兒童用品、殯儀和香燭業務的公司相同,這三間公司同樣獲批 $190,312.5 建立 ERP 系統,分別由「林堅」和「陳家威」負責申請。四間公司地址位於屯門另一工廈,該處沒有公司水牌、無人應門,同層鄰居稱應用作貨倉或工場、甚少見人出入。
「林堅」另有一間玩具公司,亦獲批 $190,312.5 建立 ERP 系統,專頁地址與另一間化妝品公司相同,該化妝品公司亦獲批相同金額建立 ERP。記者到位於尖沙咀商業中心的地址,發現是一間諮詢公司,其網站顯示提供公司註冊、會計以至「電商易」100 萬資助的諮詢服務等等。
多個項目「毫子位」一致方保僑:咁蹺蹊
九間公司的九個項目,大部分都在 2022 年申請,全部獲批 $190,312.5 建立 ERP,項目周期大多為三個月;由四人提出的申請、分布在三個地址,業務涵蓋由玩具、化妝、殯儀、裝修、物流等等,業界如何看這個情況?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解釋,ERP 是較籠統的描述、較受歡迎,可以包括各式企業管理系統,如用以管理銷售、庫存等的 POS 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等,「好多人寫個名啫,如果就咁寫 POS,可能就唔會俾到咁多錢。ERP 就有多些功能。」他指科技券計劃推出多年,市場上早有很多中介和科技公司以此謀生,包括將同樣的系統販售予不同公司,「唔係犯法」。
但對於有近 2000 個項目獲批同一金額,包括經營不同業務的公司,方則形容「咁蹺蹊」,認為若到「毫子位」都一致,很有可能是同一公司承辦;又或是有人在多年嘗試後,發現該數額不會被質疑、「你填到 20 萬,可能就有人 Q(質疑)、就會問你多啲嘢。」
創新科技署:性質規模相近項目,獲批金額或相同
《集誌社》就批核金額高度重覆的現象,向創新科技署查詢。署方回覆指,「科技券計劃委員會」及秘書處在評審過程中,會參照知悉的有關技術市場價格,評估項目預算是否合理。如原則上值得支持而項目預算高於評估價格,秘書處會參考委員會核准的項目成本,調整資助金額。因此性質與規模相近的項目經調整後,其獲批金額或會相同。署方又指申請者必須提供證明文件,充份證明在香港有實質業務運作。
翻查數據,除出現多個項目獲批出相同金額資助,亦有不少相同人名,作為公司負責人或項目統籌者,為多間公司申請科技券,獲批款額不時過百萬元。政府於 2020 年為科技券「加碼」,上調政府出資比例、資助上限由 40 萬提高至 60 萬;兼取消股東持股達 30% 以上企業,須共同計算 60 萬資助的限制。資助自此改為以企業為單位計算,同一名股東,過去若持有四間公司、最多只能申請 60 萬,限制取消後最多可獲 240 萬資助。
一人擁 12 公司申 21 項目獲批近 300 萬元資助
由「王致生」任董事及大股東的 12 間公司先後申請 21 個項目,資助總額達 293 萬元。他最初的申請項目,資助金額較低,由 25,500 元至 67,500 元都有;2022 至 2023 年,他的多家公司再申請了 15 個項目,獲批資助倍增,由最低的 10.3 萬到最高的 26.2 萬元。其中一間旅遊公司,三個項目獲 33 萬資助建立「電商網站」、「網上商店系統」及「手機應用程式」;另一間科技公司獲 2.5 萬元開發「小程序」、26.2 萬建「辦公自動化及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賴美英 Franny」在 2022 和 2023 年為 19 間公司申請 19 個項目,共涉款 342 萬,大多涉及 ERP 系統;她是其中九間公司的董事,公司名稱涵蓋娛樂、科技、貿易、顧問服務、物業按揭、製造業等業務。其中八間於 2023 年申請科技券的公司,有七間獲批 $180,375,它們都是在 2022 年 5 月至 12 月期間註冊;而在註冊的同日或一個月前,都曾有與其中文名稱相同、英文名稱不同的公司解散。
380 個項目1 個月內「極速完成」部分申請公司已執笠
當局要求科技券項目一般應在 12 個月內完成,數據顯示有 380 個項目在 31 日或之內「極速完成」。最短的項目周期只有兩日,有服飾商標有限公司獲批近 18 萬「優化現有網站及建立手機應用程式」,加入銷售點管理及 ERP 系統。有台式茶飲店獲批在 2023 年 3 月的 9 日內,以 21.9 萬建立 ERP 系統;不過,網上資料顯示茶飲店的多間分店,陸續在 2022 年 的 7、8 月結業,註冊公司則仍未解散。有售賣便當的公司,申請在 17 日內建「共享餐飲平台」,獲批近 $49 萬,公司終在去年結業。
這些一個月內「完成」的項目,涉及的資助額約 5600 萬,其中單個項目獲批的最高金額為 51 萬,由一間按名稱為服裝業的公司申請「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
30 日內開發「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 一人申 17 項目獲批 453 萬
「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在整個項目名單中出現過 12 次,記者發現有四間公司的四個項目,全部涉及開發「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由名為「鄧子維」的同一人申請。分析數據,「鄧子維」申請了 17 個項目,共獲批 453 萬,有 11 個項目歷時少於一個月;涉及申請的 12 間公司,名稱涵蓋服裝、教育、科技等業務,有三間屬註冊有限公司、由鄧子維出任董事,其餘 9 間公司在網上都未能找到資料。
17 個項目中,有五間公司的五個項目涉及開發「3D 掃描系統」、 另外四間公司則開發「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最少三間公司全取資助上限 60 萬,包括以其英文全名「Tang Tsz Wai Zachary」命名的機構,在 30 天內開發「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及建立會計系統,分別獲款 48 萬及 12 萬;一間「服裝研發」公司同樣以 48 萬和 12 萬建立「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及會計系統,項目為期 27 和 29 日;一間教育中心則獲以 $121,875.00、$328,125 及$150,000,合共 60 萬建立 ERP、三維掃描及打印以及會計系統。
一個月內完成「智能人體模型量度系統」等是否合理?方保僑指過往編寫程式耗時,但現時在人工智能工具協助下編程已經變得簡單,至於是否能應用則不得而知。「亦有可能係一早已經做好,將佢改下就俾人」, 又笑言「睇下你要交功課、定係要用囉」。
創科署:嚴謹審查報告,會隨機實地抽查
《集誌社》向創新科技署查詢,計劃列明項目週期一般為 12 個月,但有項目聲稱幾日便能完成是否合理?署方回覆指,曾接獲原推行期為半年以上的項目、申請者指項目於 9 日內完成,但因沒遞交最終報告、或報告未能通過審核,而被終止項目及不獲發撥款。
至於如何確保申請公司有實質業務?在審核最終報告和批出資助前,會否核實項目可應用等?署方回覆指秘書處一直嚴謹審查申請者提交的最終報告及補充資料,確保項目成果符合申請書及計劃規定;又指會隨機對個別項目實地抽查,核實是否符合規定,包括要求示範使用已建立的科技方案。
數據顯示,不少科技券申請項目,屬申請企業內部使用的 ERP 或 POS (銷售管理)系統,公眾難以監察其運作和成效。不過 3.5 萬個項目中,《集誌社》發現有 17% 都涉及製作手機 App,抽查和跟進下發現不少項目出現異常、爛尾,如民建聯微信小程序多項功能「走數」、風水學會搞 App 慘變「水魚」。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