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大學換血|內地教員七年翻一倍創新高 進駐工商理 本地學者跌兩成 教育、人文、社科學者出走

集誌社

發布於 04月17日07:05

《集誌社》取得教資會過去七年數據,本港八間資助大學的內地教員人數創有紀錄以來新高,較七年增加近一倍,佔整體教員比例 41%,主要進駐工、商、理三科。相反,本地學者較七年前跌兩成,教育、人文和社科為重災區。
有內地港大工程系教授直言,「海歸」學者選本地院校,因較大機會獨立做研究。自認不了解政治的他,希望香港成為滋養科研的土地,但指 2019 年後很多地方認知香港「跟大陸越走越近」,憂香港在中美角力下受牽連。
而同屬港大工程系,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副教授楊德忠在 2020 年退休,三年前赴台重拾教鞭,他認為大學追逐排名,教員要為論文「跑數」,內地學者較有優勢是不爭事實。同樣赴台的前中大學者陳健民則認為,內地學者論文成績斐然,但大部分持「搵份工、高薪」心態,缺乏對香港議題關懷,多從事較受國際學術期刊關注的中國研究,表面上大學排名增加,但「實則會慢慢掏空本土研究」。

《集誌社》分析教資會八大教員原居地數據,內地教員在過去七年增近一倍,佔整體教員逾四成。
《集誌社》分析教資會八大教員原居地數據,內地教員在過去七年增近一倍,佔整體教員逾四成。

內地教員創新高佔 41%本地教員新低僅 29%

教資會自 2017/18 學年起有收集教學人員原居地的資料,按國籍或居住地分為本地、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集誌社》取得過去七年數據,2017 年 4823 名教學人員中,內地教員有1175人,佔整體 24%;本地教員則有 2003 人,佔整體 41%;來自其他地區的人員佔 34%。

之後六年,內地教員人數連年上升、本地人員則相反逐年下跌,其他地區人員則維持約 1600 人。此消役長下,2022/23 學年首次出現「交叉」,內地教員增加至逾 1800 人,超越本地教員的 1667 人,差距之後更越拉越闊。

到 2024/25 學年,臨時數字顯示八大共 5529 名教學人員中,高達 41% 即 2287 名人員來自中國內地,較七年前增加近九成半,數目和比例創有紀錄以來新高。本地教員人數則跌至新低的 1604 人,較七年前減少兩成,佔整體教員 29%。其他地區教員有 1621 人,比例由七年前佔約三分一、微跌至 29%。

理大內地教員七年增逾兩倍嶺大、港大亦倍增

按八所大學分析數據,理工大學內地教員人數增幅最大、達 2.16 倍,佔該校整體教員近 42%;人數由 154 人增加至 488 人,在五大類學科包括工程、理學、醫科、牙醫及護理、文科及人文學、社會科學都有逾兩倍增幅。嶺大內地教員則由 44 人增至 99 人,增幅逾一倍,佔大學整體教員逾 52%;港大內地教員亦倍增,由七年前的 220 人增至現時 448 人,佔整體約 41%。

理大內地教員過去七年增加 2.16 倍,佔整體教員近 42%,人數由 154 人增加至 488 人。
理大內地教員過去七年增加 2.16 倍,佔整體教員近 42%,人數由 154 人增加至 488 人。

嶺大學生:不影響教學質素、師生關係難密切

2022 年入學、主修社會科學的嶺南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賴卓賢表示,留意到內地教員數量增加,加上非本地生人數增長,在校園內「行幾步」便會聽到普通話。但他稱不少內地教員都是曾在歐美國家留學的「海歸」,不同國籍的教授亦是以英文授課,認為沒影響教學質素。不過,賴指本地學生與內地教授交流時都以英文為主,雖不影響內容傳達,但師生關係較難密切,「始終唔係母語」。

賴卓賢又指,有內地教授在課堂論及中國政治議題時,會特別向學生提醒同班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要謹慎發言、或要求不可錄音錄影等, 認為有內地背景的教授較熟悉國情、對相關議題敏感度較高。

主修社會科學的賴卓賢指,內地教員以英文授課,沒影響教學質素,但師生關係難密切。(資料相片)
主修社會科學的賴卓賢指,內地教員以英文授課,沒影響教學質素,但師生關係難密切。(資料相片)

商科、工程科、理學科最多內地教員

內地教員主要任教甚麼學科?今個學年,在商科和管理科、工程科和科技科、理學科,內地教員的佔比都超過五成;當中商科和管理科佔比最高,有逾 55%。以人數計算,理學科的內地教員最多,今個學年 1155 名教員中,便有 578 人來自內地;其次是工程和科技科,1090 名教學人員中、有 554 人來自內地。

與 2019/20 學年比較,在七類學科中、工程和科技科的內地教員由 253 人增加至 554人,增幅最大達 118%;其中,理工大學的增幅最為明顯,由五年前只有 56 名內地教員、增加近 2.8 倍至今年的 211人。其次增幅較大的是「牙科、醫科和護理科」,由 112 人增加八成至 202 人;當中理工大學由 12 名內地教員增至 45 名,香港大學則由 48 人增至 87 人。「文科和人文科學科」的內地教員亦有八成增幅,由 89 人增加至 161 人。

內地海歸學者選香港:有機會獨立做研究、學生聰明

工程和科技科內地教員在過去五年增幅顯著,他們為何選擇香港?又如何看本地的學術環境和氣氛?

出身內地、不願具名的香港大學工程學教授 X,畢業後曾在美國工程業界工作兩年,有感美國近年移民政策收緊、亦想回到生活習慣相近、離家人較近的亞洲,故重回大學從事研究:「最嚮往的(亞洲學校)基本就是香港的學校,港大、港科大、港中文(中文大學)、港理工,然後就是新加坡的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 NTU(南洋理工大學)。」

內地教員主要進駐工、商、理三科,其中在工程和科技科 1090 名教員中、有 554 人來自內地。
內地教員主要進駐工、商、理三科,其中在工程和科技科 1090 名教員中、有 554 人來自內地。

X 自小在上海長大、在內地頂級學府取得學士學位、之後負笈常春藤名校修讀博士學位。「如果我們的博士是在海外讀的,申請內地的學校會…也不能叫困難,就是大部分類似我這樣背景的人不會選擇內地的學校。」他指內地大學競爭激烈,同樣資歷者加入歐美或香港的大學後可獨立做研究、在內地大學則未必有機會,加上申請科研資金主要使用中文,要將研究項目翻譯亦添困難。

就其研究專長而言,X 說香港的大學研究水平,約與美國排名 20 至 30 的大學相當,但稱若能選擇,他和同儕都會選港大、而非排名相當的美國大學:「(香港)學生的能力其實相當的好…我借用一句我以前認識的老師的話,你可能找不到 Stanford 能找到的那種天才,但你能找到的學生基本都是相當聰明,他有足夠的能力幫你做到比較多的事情。」

不願上鏡的「海歸」教授 X 接受訪問指,內地大學競爭激烈,資歷較淺者獨立做研究機會不大。
不願上鏡的「海歸」教授 X 接受訪問指,內地大學競爭激烈,資歷較淺者獨立做研究機會不大。

內地教授:理工科只是技術和知識,誰教都一樣

在港的內地教員人數連年增加,港大內地教員已由七年前的 220 人增至現時 448 人,佔整體教員逾四成。而翻查港大網頁,2024年新加入大學的 124 人中,最少有 69 人的英文姓名為普通話拼音,當中多人曾赴美留學。

X 亦意識到香港的博士生以內地人為主,稱在文化多元方面不及美國,但不影響研究議題的豐富程度。被問到內地教員佔比越來越多,會否對教學或科研有影響?「對於我們理工科而言,很多東西就真的只是技術和知識,誰來教都是一樣。」他補充稱現世代學習途徑多,早已不限於課堂上聽教授講書,「可以看網課、可以(使用)GPT…這方面說實話我覺得不太有國界之分。」他又指港生習慣使用英文,能與歐美資源無縫接軌,認為教員國籍不會影響教學和研究質素。

X 認為理工科很純粹傳授技術和知識,「誰來教都是一樣」,國籍不會影響教學和研究質素。
X 認為理工科很純粹傳授技術和知識,「誰來教都是一樣」,國籍不會影響教學和研究質素。

提中央介入 2019 動亂:外界認知港跟大陸越來越近

訪問期間,X 多次以「橋樑」形容香港,認為其與內地關係密切、又能面向世界,形成滋養科研的土地。 X 夢想以其研究為人類健康作貢獻,疫情期間曾身在上海、美國,慨嘆科學家在非常時期的說話總會被以政治解讀,令人難過。

會否憂慮會否在香港遇上同樣情況?X 說自己不太了解政治,但知道 2019 年香港曾發生動亂,及後中國政府介入、立國安法,「社會表面上的這些動亂基本穩定不少,但大家也知道政治環境其實會有一些變化…這件事情發生之後的現實,就是很多地方對香港的認知,變得不那麼 …就可能跟大陸越走越近。」他稱當香港的獨特角色模糊,最直接影響便是在中美角力下受牽連,唯暫未見影響港、美兩地學術交流合作。

X 又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推動廢除聯邦教育部、宣布凍結多間大學政府資助、收緊學生簽證,預期在中美關係緊張下,未來數年會有更多美國博士畢業生到香港。

X 盼香港成為滋養科研的土地,但憂慮外界視其與內地越走越近,或捲入中美政治角力受影響。
X 盼香港成為滋養科研的土地,但憂慮外界視其與內地越走越近,或捲入中美政治角力受影響。

教育科、社科、人文學科流失最多本地教員

內地教員「進駐」工、商、理學科,流失本地人才的又是甚麼學科?他們來自甚麼院校、有何背景?

數據顯示,本地教員中教育科減幅最大,2019/20 學年八大原有 133 名本地教育科教員,今年只剩 81 人,流失近 39 %;其次是社會科學科,流失近 18%、由 300 人減至 246 人; 而文科及人文學科則流失近 16%,剩下 201 名本地教員。 以大學而言,教大七年來本地人員流失逾 38%、而港大、城大和中大的本地教員減幅亦超過兩成。

工程學者赴台重執教鞭:「第二度有人睇得你起,咪走囉」

前港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楊德忠,2020 年從港大退休,兩年後轉往台灣再執教鞭,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

楊過去參與不少公共事務。他曾在 2016 年組成「進步工程」,在素來屬建制派主導的工程界取得選委議席;2018 年沙中綫紅磡站爆出偷工減料醜聞後,他曾被中科興業委託為獨立專家參與調查。為何不再申請續任?楊德忠笑言自己曾任教職會,相信不會獲延任,「有時做人嘅嘢,都係天生我材必有用啦,有人睇唔起你,第二度有人睇得起你,咪走囉。」

移居台灣兩年多,楊稱當地大學薪酬待遇雖不及香港,但會因應工作內容提供額外薪酬,生活成本較低亦令生活質素提升。他又認為當地升遷制度較透明,「好多嘢做得公平啲。」但他笑言不肯定會否定居台灣,「我住過香港、澳洲、新加坡、美國,很多次都以為自己會長居,結果還是走了。」

楊德忠退休前任教港大土木工程系,三年前赴台拾教鞭;他過去曾參與不少公共事務,如在沙中綫醜聞後任獨立專家參與調查。(資料相片)
楊德忠退休前任教港大土木工程系,三年前赴台拾教鞭;他過去曾參與不少公共事務,如在沙中綫醜聞後任獨立專家參與調查。(資料相片)

論文要「跑數」 數量而言內地學者有優勢

楊德忠 1982 年起在大學和工程業界之間穿梭,曾在大學教學和研究逾三十載,他稱如今亞洲大學紛紛追逐排名、教員為論文「跑數」的壓力比他任教時更大,「1989 年的時候我去普渡大學面試,見到院長我直接問,在這裏要如何拿到 tenure(終身合約)?當時院長話 12 張 paper 就 ok、14 張就穩陣。但係今日?有些 PhD 未畢業都15 張。」他稱以論文數量而言,內地學者的確較有優勢。

即使欲培育本地教員亦未必容易,楊德忠指很多本地學者近年退休、讀博士的港人本就不多,「如果讀得叻,出了去(外國)就唔返來了」。就算本地人才希望從事研究,楊亦指大學對年輕學者而言亦未必及得上業界:「人哋的 research 分秒必爭…(申請經費)我哋又會話咩投三個標,半年後都未買(研究器材)啦。你真係要做研究,同人哋邊有得比。」他指近年不乏業界公司以優渥薪酬招攬年輕人才,亦進一步影響大學教席吸引力。

楊德忠指工程學教授為補足課堂學習不足,偶會自行安排學生到地盤參訪,讓他們更了解業界運作。他料內地學者因欠缺業界經驗和人脈、加上語言不通,較難促成有關安排,教學或傾向理論化:「如果連呢啲參訪都無埋,咁真係純粹紙上談兵。」

楊德忠指大學追逐排名,教員要為論文「跑數」,令內地學者較佔優;但指他們在港缺業界經驗和人脈,教學或傾向理論化。
楊德忠指大學追逐排名,教員要為論文「跑數」,令內地學者較佔優;但指他們在港缺業界經驗和人脈,教學或傾向理論化。

陳健民:論文排名或增加,恐掏空本地研究

社會科學科五個學年間流失 18% 本地教員。前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現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稱,社科需對社會脈絡進行研究、以例子讓學生明白理論、甚至以社會參與對學生身教,認為本土學者流失對大學教育有「相當大影響」。

他指來港的內地學者都是經嚴格篩選和競爭,不少人發表論文的成績斐然,但大部分人來港後往往留在自己圈子、也缺乏對本地議題的關懷:「他們心態只不過是在香港搵份工、高薪、繼續做他們的中國研究,對香港年青一代沒有這麼強的關懷。所以影響不只是研究方面。一方面研究一定會少、第二方面在教學上對學生的 inspiration(啟發)都會有欠缺。」

前中大學者陳健民指內地學者抱「搵工、高薪、做中國研究」心態,相對缺乏對香港議員的關懷。(資料相片)
前中大學者陳健民指內地學者抱「搵工、高薪、做中國研究」心態,相對缺乏對香港議員的關懷。(資料相片)

陳稱內地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有關研究,而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議題較香港議題更受關注,故內地學者增加對本地大學的排名有好處,「香港用好多大陸的學者或者學生做一個多元化的指標,係個假象來的。表面上可能排名有明顯增加,實則會慢慢掏空本土的研究」。

多年來積極評論時政,陳健民說自己和部分學者明知本土研究在國際期刊上較不吃香,仍會做本土的研究議題、在報章撰寫評論文章,「幫唔到升職都會做」,只望推動改善社會政策,形容是身為香港人對社會的「commitment」(承擔)。他指公眾會期望學者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惟內地學者多不了解香港議題、也會因家人身在內地而不敢評論中國問題,料對公共政策只能閉口不言。他又笑言「如果香港一路每日中國化、內地化。最後可能佢哋先係較了解香港嘅人都唔定。」

陳健民指內地學者增加對大學排名有好處,但以此作多元化指標「係假象」,實會慢慢掏空本土研究。
陳健民指內地學者增加對大學排名有好處,但以此作多元化指標「係假象」,實會慢慢掏空本土研究。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