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黃色身影,噘着嘴唇,眉頭緊鎖,眼神凌厲,左手伸掌,彷彿下一秒就要把敵人擊倒,卻被一隻大小相若的手盤在它後面糾纏,似在耍「黐手」——黐手乃詠春鍛煉之法。記者定睛一看,那黃色身影竟是李小龍,與他交手的人叫吳貴龍,吳不諳詠春拳法,「我只學過跆拳道」。李小龍生於1940年,屬龍,今年是他85周年誕辰;吳貴龍生於1962年,屬虎。記者正期待一場「龍爭虎鬥」,才發現「龍」一動不動,「他」不過是吳貴龍收藏的1:1半身像。吳貴龍忙活半天,組裝半身像和整理他那約1500張李小龍照片收藏,「李小龍是香港之光。」吳說這番話時眼中盡是欽佩。
使/命/感/
沒有變裝的超級英雄
「假如星光大道沒有李小龍銅像,星光大道也沒那麼精彩(好看)。」吳貴龍跑過17次渣打馬拉松,每日都會練跑,從黃埔跑到尖沙嘴鐘樓,練上一個半小時,總會經過星光大道,不難見到李小龍銅像,李小龍像是他每天奮鬥的目標。李小龍銅像立在那裏,代表李小龍精神猶在,吳貴龍如此想。
李小龍銅像高兩米,吳貴龍的家當然放不下,但放得下他從朋友處買入的二手李小龍半身像。他打開紙皮,拿掉包裹半身像的膠袋,甚是小心翼翼,「我通常會用膠袋包住它,怕有塵飄進去」。這個半身像為內地「開天工作室」所製,2021年開售時全球限量502個,據說其義眼是專門訂製,使用醫用鉑金矽膠來呈現真人皮膚的質感,「當時都賣光了」。吳貴龍指着半身像介紹,不輕易觸碰,生怕手上的汗或油脂玷污它,平時亦甚少拿它出來觀賞,「它的頭髮曬得多會甩色,你看看它的手指(有彈性)會震動」。半身像就連李小龍臉上的「破相」位也復刻出來。這半身像索價過萬元,但吳貴龍不嫌貴,「我覺得自己是李小龍迷,至少都要儲這個(半身像)」,他續說:「我有使命感去儲這些東西。」
超人會穿有S標誌的藍色緊身戰衣,蜘蛛俠則穿滑翔翼設計的紅黑戰衣,在吳貴龍眼中,李小龍是唯一一個不用穿英雄制服的超級英雄,「因為李小龍根本不用靠戰衣,他本身就代表一種精神」。此話原本出自漫威漫畫前負責人Stan Lee口中,Stan Lee說李小龍是沒有變裝的超級英雄,其靈活的身手和前所未見的格鬥方式便是李的超能力。那精神具體是什麼?吳貴龍也不好說,他認為每個人心中對李小龍的印象不盡相同。不過但凡看過李小龍的電影,不難意會吳說的是李小龍之武道精神。
吳貴龍真正從大銀幕上認識李小龍,是他讀中學時在現已結業的新蒲崗珍寶戲院看《精武門》重映。李小龍在戲中打功夫,十分流暢和有節奏感,「原來那麼好看,覺得很有味道」。吳續稱,在1971年李小龍回流香港拍動作電影前,香港功夫片中的武打戲不如李小龍的乾淨利落和瀟灑。
後無來者
李小龍逝世後,他簽約的嘉禾娛樂事業集團有限公司(今稱橙天嘉禾)欲培育成龍作其「接班人」。吳貴龍覺得李小龍無可取代,他說成龍主演的《新精武門》便沒有李小龍的神髓。成龍曾在電影節目上說過,「千萬不要學李小龍,李小龍沒有人能學到」,他認為即使有人功夫耍得比李小龍好,觀眾也不會認同,因為觀眾對李小龍的印象早已「入腦」,難以磨滅。李小龍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嚴肅模樣,成龍便反着來,於其表演加入諧趣功夫等喜劇元素,例如賣座電影《蛇形刁手》和《醉拳》,發展成另類功夫電影。吳貴龍說其後周星馳再將之發揚光大,糅合了現代劇情。周星馳視李小龍為偶像,從小習武,吳貴龍說其電影作品也深受李小龍影響。譬如《功夫》裏,梁小龍飾演的火雲邪神說過:「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以最短距離和最快速度攻擊對方要害,正是李小龍始創的「截拳道」奧義。
武/術/哲/學/
自成一家 發揚中國功夫
「Be water, my friend.」是李小龍的武術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則是李概括截拳道理念時說的話。截拳道沒有套路和規則,像水一樣順勢而為地搏擊,不拘泥於傳統形式,例如對手攻擊時可同時格擋反擊。這套武學混合了詠春拳、拳擊和跆拳道等,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吳貴龍說李小龍具哲思,他從其話語悟出不少人生哲理,例如李小龍曾說他不怕曾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害怕一種踢法練一萬次的人,即看似簡單的事,重複做自然會精通變專家,每樣事物略懂皮毛,卻不得要領,則費時又費力,終一事無成。
因為李小龍,世界才認識「Chinese Kung Fu」,吳貴龍說外國人以前只懂得「martial art(武術)」,但自從李小龍打入國際市場,功夫一詞漸為人熟知,粵語音譯的「Kung Fu」一詞更於1976年被收錄入《牛津英語詞典》。李小龍在美國出生,香港成長,曾定居兩地,他在美國拍過電視劇,《青蜂俠》便是其一,也是吳貴龍看的第一齣李小龍主演的美劇。吳貴龍說李小龍在《青蜂俠》的角色有很多掣肘局限其演技,例如打戲不能拖太長,「沒理由他打架的時間比主角還要長」,也不容許發出「怪聲」——眾所周知李小龍每每出招都要吼叫一聲,像是「啊」和「嗷」等。
「怪叫」,加上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吳貴龍說李小龍不宜做文戲,其優勢在武打,也因此李主演電影《唐山大兄》最初由拍文藝片居多的吳家驤執導,後來找上拍功夫片的羅維導演。他續說李小龍有很多小動作,譬如打架前會捽鼻,那其實是他本色出演,「很多細節都是李小龍做(演)自己」,原來這小習慣自李童年便有。
1950年,10歲的李小龍主演的《細路祥》上映,李小龍在此電影中早有用手指摸鼻的動作。吳貴龍向記者展示他收藏的《細路祥》電影特刊,封面上的童年李小龍頭戴禮帽,手持一柄飛刀。吳貴龍反問記者,細路祥的模樣不活像漫畫家黃玉郎創作的《小流氓》(後改稱《龍虎門》)角色「獨眼龍」嗎?「又是戴帽,又有飛刀,黃玉郎應該特意用細路祥這角色致敬(李小龍)。」吳如此猜測。吳貴龍自小愛看「公仔書(香港漫畫)」,「李小龍出現前大部分漫畫都講機械人和超人」,市場以日式科幻漫畫為主流,但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受大眾喜愛後,港產武打漫畫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香/港/IP/
飾演喬峰的最佳人選
李小龍、細路祥和飛刀,這些關鍵詞倒讓記者想起「小李飛刀」——武俠小說家古龍筆下的武器。吳貴龍喜歡看電視劇《小李飛刀》,他說古龍的武俠世界寫很多「神」,例如劍神西門吹雪和謝曉峰,反觀金庸寫的人物雖然實力不凡,但鮮會標籤成「神」。
吳貴龍認為李小龍演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最有資格」,例如《天龍八部》的丐幫幫主喬峰硬橋硬馬,「是金庸筆下所有角色中男人味最重的」,似乎頗為貼近李小龍散發的氣質。
近年本地時有發展「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經濟」的討論,漫畫、小說和電影這些文化及創意作品便是「IP」,吳貴龍認為李小龍就是香港IP。香港郵政曾為李小龍推出特別郵票,還能有其他新搞作嗎?既然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都以粵劇演員設計100元鈔票,吳貴龍突發奇想:為何不出李小龍的紀念鈔呢?「外國人真的很喜歡李小龍,真要介紹香港的話,派紀念鈔比派特首卡片或更有效。」吳貴龍說笑道。
背/後/心/思/
集郵儲公仔飛 整理照片故事脈絡
以前戲院會為預期賣座的電影印「公仔飛」,公仔飛除了電影場次的基本資料,還印有電影角色的樣子,吳貴龍稱會印公仔飛的大多是獲獎外國電影,例如《雪姑七友》。由於印刷量不多,又只限於放映當日發售,公仔飛具收藏價值。吳貴龍高價購入了李小龍主演的《猛龍過江》公仔飛。
吳貴龍以前在中環開印刷廠,有時會到有「古董街」之稱的上環摩羅街閒逛,漸受那收藏文化影響,開始集郵,也儲電影印刷品,對歌影視文化甚有興趣。原以為吳貴龍要分析《猛龍過江》公仔飛紙質和印刷效果等。吳卻說關於李小龍的紙品收藏,「沒有最好看,只有最矜貴,這不能就印刷技巧論斷,要視乎它的罕有程度」。
物以罕為貴向來是硬道理,攝影師陳旭為李小龍拍的菲林底片便是如此。逾千張相,吳貴龍粗略估算他花了7位數買入,「美好的東西自然貴」。吳貴龍從「收買佬」處買得陳旭的菲林底片,「他有什麼,我便買什麼,我不能選擇,所以相片起初沒有連貫性可言」。
吳貴龍找出幾張陳旭拍的《精武門》劇照,一張是陳真(李小龍飾)怒踢黃浦公園的「狗與華人不得入內」木牌;還有一張是李小龍子女在九龍仔公園指着「請勿攜犬入內」的相片。吳貴龍以這幾張相拼湊出一條故事線,猜想李小龍子女在九龍仔公園的「打卡照」,或許是陳旭故意為之,想要模仿《精武門》情節。
要收藏如此多的菲林底片,並整理成有故事脈絡的相片系列實屬不易,「我覺得冥冥之中好像有李小龍幫我,因為我將他的東西宣揚出去」,吳貴龍說。吳認為他名字有「龍」,更不應「陀衰個龍字(令其蒙羞)」。
文˙ 姚超雯
{ 圖 } 馮凱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