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情緒教育成為當今教育界迫切面對的問題,因為資訊發達及攝取營養好,兒童早熟令他們在很年幼時已出現情緒,但不懂得處理。為讓學童能早一點學懂去面對及疏導自己的情緒,香港樹仁大學創建了「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是全港首個以小三及小四學生為對象的情緒教育計劃,由仁大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心理學家設計出社交情緒教育的遊戲化平台,讓學生在遊戲中化身為「情緒練習生」,學習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社會意識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等五大社交情緒能力。
香港樹仁大學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推行的「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較早前舉行啟動禮和遊戲日。活動以遊戲化方式推動社交情緒學習,包括遊戲平台,目標在2024/25至2026/27三年內為25間小學,合共為5000名小三和小四學生,提供「童心學堂」活動。
學生能從中學習自我意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巧等五大社交情緒能力,更會為學校舉辦教師、家長工作坊,以及到校支援服務,計劃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會捐助2736萬元。
情緒表露無好壞之分
青協總幹事徐小曼表示,13間學校已參與先導計劃,當中更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情緒有好壞之分,喊就等同軟弱,憤怒和不滿是不可以表露。她希望通過學習旅程,讓學生明白情緒無好壞之分,任何情緒都可以在合適時間和渠道表露。
樹大「童心理情計劃」項目經理郭倩衡表示,小三和小四很適合開展情緒教育,因為坊間比較少針對他們需要的計劃。在先導學校中,初步發現5%學童比一般小朋友更有情緒教育需要,當中2至3%更需要進一步支援,部分被甄別出來的學生更不是學校已關注的個案,是處於不容易顯露的中間一層。
青協督導主任馬佩雯表示,有情緒教育需要學生,普遍和家長有溝通困難、以及社交困難,甚至有呼吸急促、心跳快情況,顯示他們有焦慮和傷心。
家長學生有情緒教育需要
先導計劃學校之一的光明學校副校長郭思茵表示,社會不同昔日,資訊發達了,學生亦變得早熟,小四已開始出現和家長溝通困難,也有叛逆和情緒失控問題,有需要讓學生和家長意識到情緒和社交的處理方法。
她表示,計劃反應很好,學生很投入。郭副校更舉例,校內有一名資優生,小息時和同學發生衝突,更激動得緊握拳頭。不過她到場處理時,該資優生能夠講出自己要控制情緒和深呼吸,然後更向對方道歉,對方亦從中了解到自己激發別人情緒亦有問題。
好好表達情緒是勇敢事
仁大首席副校長孫天倫表示,當初聽到設立網上遊戲平台學習情緒處理,會擔心學生打機打上癮,但同事說如果大家學習情緒好似打機般熱烈,就太好了。她想和小朋友說,好好表達情緒是勇敢的事。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