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曾邀請港鐵為發展紅磡站周邊和海濱一帶用地進行初步研究。發展局今日(25日)披露有關初步發展建議,計劃用100至200億港元將紅磡發展成新地標,包括加入一座約50層高、結合娛樂和旅遊元素的地標建築物商住兩用大樓,頂層設高空餐飲和觀景體驗等;紅磡對出的海濱亦會加入水上休閑設施和遊艇停泊設施。第一期工程包括海濱用地、商住設施等發展,政府目標在明年下半年開展相關法定程序,爭取在10年內完成。當局表明計劃不花費公帑作建設,傾向以私人市場方式發展,而連同第二期二程,預計整個項目在12年內完工。
是次研究涉及共24公頃用地,包括14公頃土地及10公頃水體。當局計劃將紅磡除紅館以外的土地大翻新,建議在海濱發展一座地標性商住兩用大樓,高約50層,頂層開放公眾,並考慮設空中步道、滑索、觀景台等刺激娛樂設施,並配以高空室內餐飲體驗,希望可以讓市民「用特別方式欣賞維港」。另外亦建議在現時紅隧收費廣場附近的候車處上方建平台,興建兩幢酒店及其他商業大樓,將現時紅隧轉乘公共運輸交匯處遷至商業酒店大樓內的平台;臨海地皮建議設住宅約1,400伙私樓單位。
至於水上娛樂方面,研究建議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在前碼頭用地以西的水體建設和營運遊艇停泊設施,可提供以200艘遊艇泊位;以及在前碼頭以東水體提供浮台等水上休閑設施,例如親子水上活動、水上瑜珈等。
而為吸引市民和遊客到訪紅磡新地標,研究包括改善公共交通網絡及行人道路,其中建議在一小段梳士巴利道及前紅隧收費廣場的南行巴士站位置上構建一個約7,30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地面層用作重新配置現時紅隧過海時士轉乘站、並在上蓋興建大樓。而紅磡站以北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會遷至大樓內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的上層,此第二期工程預計會在10年後展開。
局方亦建議優化建設3組新行人連接,包括新建一條橫跨紅磡繞道的高架有蓋行人天橋,連接紅磡站、紅館以東區域及海濱;由紅磡站直到紅館的有蓋行人天橋等。
此外,政府會在短期內先完成現時閒置的前碼頭用地發展成休憩用地,用以舉辦不同活動,目標在2026年首季開放給公眾使用,至2028年會再關閉展開工程,重新建設成為「海濱廣場」,作為商場等商業設施使用。
發展局發言人強調,現時政府未敲定項目落實模式,但就指若由港鐵公司發展會有其優勢,因為現時該地不論地面或地底都有許多鐵路設施,港鐵會較熟悉地塊的運作。被問及為何不以「片區開發」發展此項目,發言人則指「其實無用呢個名啫,但都係呢個理念」,重申政府不會就此項目花費分毫公帑,而是由私人市場去發展土地,現時有關土地為九廣鐵路擁有,政府全資擁有九廣鐵路,未來若由發展商發展時甚或可產生地價收入。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