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0歲後,肌肉每年大約會流失1%。女性進入更年期後,肌肉流失的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肌少症不僅影響日常活動,還會使長者容易跌倒,增加骨折的風險。不時遇到病人、親友提及對於肌少症的擔憂,有些人希望找到解決方法,而另一些則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已經有運動習慣,但卻未能改善肌少症。
有氧運動難增肌
並非所有運動都有效改善問題,選擇有效的運動對於應對肌少症至關重要。普遍人對於肌肉訓練存在誤解;有人將有氧運動誤當成肌肉訓練,亦有人誤以為阻力訓練「多」就是「好」,卻忽略了動作質素的重要。
阻力過低 次數多也徒然
首先,有氧運動如步行、跑步、游泳等屬於針對心血管系統,提升心肺耐力的訓練,對於達到肌肉肥大的效果並不顯著。而阻力訓練,的確能透過對肌肉施加阻力來刺激肌肉增強,但關鍵在於講求動作質素,而非僅僅追求次數。阻力過低對肌肉力量的改善不大,次數做得再多也是徒勞,所以訓練時,必須讓肌肉感到有些吃力,才能令肌肉肥大或肥厚。
長者可以採用漸進式訓練方法。最初,每周做2次負重訓練,逐漸增加至每周4次。訓練內容應集中在大肌肉群如胸大肌、腿部股四頭肌和背部肌肉。每次訓練時要確保肌肉受到一定負擔,同時以8至12次的重複動作為原則,這個範圍對於肌肉生長效果最佳。同樣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負荷,而是逐漸增加重量和訓練強度,讓肌肉適應並增長。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教練的協助,訓練定能事半功倍。
每周平衡訓練 多食優質蛋白質
此外,每周也應該安排一次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直線行走,以降低跌倒風險。飲食也應該多吸收優質蛋白質如雞肉、魚類、豆類製品等。這樣的全面訓練計劃有助於提高肌肉強度和平衡感,減慢老化的過程。
欲了解有關物理治療服務、水中物理治療課程,以及針對協助保持肌力的復康運動服務,可致電2743 1702或瀏覽forms.office.com/r/Fs53QxAA47查詢。
文:劉懿朗(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