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專訪》川普透過關稅戰「重建」美國國力 陳博志:傳統產業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21日11:17 • 發布於 04月21日10:12 • 張瀞文
陳博志認為,川普透過關稅戰重建美國國力,政府應組織一批懂產業、懂市場的企業家與資深官員,直接與美國有需求的地方政府談。(攝影/鄭國強)
陳博志認為,川普透過關稅戰重建美國國力,政府應組織一批懂產業、懂市場的企業家與資深官員,直接與美國有需求的地方政府談。(攝影/鄭國強)

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美國總統川普站上白宮講台,再度拋出震撼全球的貿易戰宣言,宣布對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實施「對等關稅」,以「讓美國再次富裕」為口號,啟動一場新型態的經濟博弈。這場戰爭的戰場不再僅限於中國,也波及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美國盟友。

而最令台灣各界錯愕的是,儘管台積電3月初甫宣布對美加碼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但川普對台灣祭出的關稅卻高達32%,遠高於日本的24%、南韓的25%、印度的26%。在美國財政部同時釋出「90天談判緩衝期」的訊息後,外界開始憂心台灣是否尚未打通與川普核心團隊的溝通管道。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局,民間與政界議論紛紛。有企業界人士憂心表示,這是否顯示台美溝通機制已不如過去順暢?更有人質疑,政府是否尚未成功接觸到川普團隊的真正決策核心。

然而,這波政策的邏輯與目的,是否真的如表面所見,純粹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再現?還是背後另有深意?對此,台灣經濟界重量級人物、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接受《信傳媒》專訪,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解讀。

關鍵不是提出的稅率是否合理,是「國力重建」的戰略工程

「大家不容易看清川普在幹嘛,是因為他根本不是在搞一般的經濟學。」陳博志語氣堅定地說。他認為川普的關稅戰,核心其實是一場基於不同想法的「國力重建」戰略布局,而非單純的貿易保護措施。

「川普的說法是:美國過去幾十年縱容別人對自己採取不對等政策,導致美國產業外流、就業萎縮,現在就算回到『公平貿易』也還是不公平,因為美國的基礎已經被不公平的削弱了。」

所以川普要的不只是公平貿易,而是補償。補什麼?補過去美國所失去的產業、科技、甚至製造能力。他要的是別人幫美國重新取得競爭力。

這種思維大大不同於傳統經濟學的靜態理論。陳博志解釋:「傳統理論假設每個國家條件固定不變,自由貿易自然最有效率。但川普的邏輯是——正因為你們過去搶走我們的產業,所以今天我們才做不出來。因此不只要你們停手,還要你們負責把美國的能力幫找回來。」

換句話說,川普的邏輯有多少正確可以討論,但要了解這個邏輯才容易和川普溝通。

政治談判邏輯超越市場理性

對此,陳博志坦言,若僅用一般自由市場邏輯來解釋川普的作為,勢必會得出「非理性」的結論。但如果放入「政治談判」與「歷史補償」的脈絡,川普的戰略其實有他的邏輯,即使有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他的說法。

「經濟學家常犯的錯誤,是用靜態模型去批判川普。說美國人不會做晶圓、不會做精品,不如讓別人做。但川普說,不是我們不會,是你們搶走了我們的能力。」

這樣的說法不管在經濟事實和理論上能否站得住腳均有待商榷,不過在政治溝通與談判策略上,卻極具說服力,尤其對內部民意來說,極具號召力。

台灣稅率為何比日韓高?不是因為關係差,而是談判壓力分配

針對這次被外界廣泛批評的「稅率算法」,陳博志也指出問題所在。「從專業角度看,美方這次的稅率計算方式非常簡化,甚至荒謬,完全不考慮美國之前自己提到的加值稅、非關稅障礙、實際進口結構等因素。」

但他也提出另一種解釋:「這不是技術錯誤,而可能是策略手段。川普身邊不乏經濟學家與貿易談判專家,不可能沒有人指出問題。更可能是他要創造壓力氛圍,讓各國急著上門求和。」

那麼,台灣被課以高稅,是因為美方對台關係惡化嗎?陳博志認為未必。

他表示,大家只能依事實和道理說美國的淨損失和我們的責任不是那麼大,全部認帳或是全部否認都不見得正確。美方是依各國對美出超佔自美進口的比例來推算稅率,台灣出超比例較高所以稅率較高,和談判能力及友好關係無關。他指出,這更可能是川普設計過的「壓力分配策略」。

「這個稅率看起來是亂算的,但其實背後藏著戰略目標。」他說,美國對外宣布課徵高關稅,但同時給出90天談判寬限期。各國此時若想避免關稅,就得在期限內與美國達成協議。

而稅率設計的重點,不在於是否合理,而在於是否能逼迫對手讓步。「像越南、台灣出超比例高,當然比別人更怕失去美國市場,較高稅率更逼使他們率先妥協,這是川普的策略性『破口』設計。」

反觀歐盟稅率不高,可使力量最大的歐盟較不會成為反美聯盟的主導者。「這是一種分化對手、瓦解集體反抗的手段,川普在打的是一場地緣經濟戰。」

化危機為轉機:台灣應主動出擊談條件

面對這樣的處境,台灣不宜只等待情勢發展,而應主動出擊。陳博志認為,台灣在傳統產業、電子零組件、機械工具等領域都有全球競爭力,而且佈局靈活、轉移成本相對低,正好符合美國「重建實體經濟」的政策需求。

尤其傳統產業的投資很有機會扮演要角色。首先,美國很多地方需要傳統產業去投資以降低失業和改善生活。其次,台灣傳統產業早年有全球競爭力,現在有全球布局,全世界就台灣和台商最能幫助美國。再來,有些出口類台商可以由其他國家搬去美國,對台灣不會有傷害,甚至有些內需類台商可到美國擴大巿場。

畢竟,台灣已遍佈全球而被戲稱為遊牧民族的傳統產業,事實上掌握了很多產業的全球生產,比其他國家更能快速幫助美國,很多地區的就業和景氣。而台灣的資金與高科技產業也和美國的新創與高科技產業有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合作機會與意願。但這需要台灣政府來把相關的中小企業組織起來。

「我們應該組織一批懂產業、懂市場的企業家與資深官員,直接與美國有需求的地方政府談,看看哪些地區希望招商,然後我們可以整批過去,不只大企業,中小企業也可以跟著進駐。」

他進一步建議,可考慮在幾個地方建立「台灣群聚區」,例如在美國南部或中西部設立工業園區,提供土地、稅務優惠與人力媒合,形成台商聚落。這樣不僅有助於美國地方經濟發展,也能降低單一企業去投資的困難。

歷史帳不能無限追,否則國際秩序將崩潰

不過,陳博志也提醒,如果所有國家都效法川普,開始「重算歷史不公平」,國際秩序將陷入動盪。

「美國說台灣偷他半導體,歐洲也可以說美國偷他汽車、小麥、甚至披薩。」他形容,這種歷史帳若無限上綱,將沒有止境,最後就是實力說話,回到叢林法則。

他呼籲強國應展現格局與大度,並回歸1648年的《西發里亞條約》的精神,該條約以現狀為基礎,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的和平基石,顯示歷史爭議若無止境追溯,難以達成共識。

美國和各國談判時,應要求現仍存在的不公平政策要馬上廢除。以往不公平政策的傷害,則愈靠近現在要補償較高比例,很早以前的則不要再計較。

陳博志也建議美方考慮對較早願意來商談的國家,給予初步善意的讓步,例如延後課稅、分階段調整、或先課10%的暫時稅率,以換取談判空間。

這場貿易戰,不只是數字的遊戲,而是實力與戰略的對撞。當川普試圖重構全球經貿規則,台灣也必須看清其背後邏輯,及早應對。這是一場談判,亦是一場國運之爭。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