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對全球供應鏈投下一枚震撼彈,不過業界人士認為,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流,但蘋果無法一夜之間轉到在美國製造 iPhone,而這些供應鏈成本將要消費者付出代價。
英特爾前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在接受《Yahoo Finance》節目《Opening Bid》訪談時警告,蘋果若想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以因應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恐怕將面臨重大挑戰。
Gelsinger 解釋,當你開始在某地建廠後,相關配套供應商會陸續聚集在附近,如塑膠公司、電阻器工廠、顯示器製造商等。這些供應鏈的其他元素會圍繞著核心元素慢慢聚集,最終沉積(sedimenting)下來,形成聚落需要數十年時間。
Gelsinger 指出,讓供應鏈回歸是需要成本的,當初這些產業沉積在海外用了數十年,它們不會因為你的要求而回歸。你得提供經濟誘因、資本與產能支援,才有可能推動它們回流。換言之,Gelsinger 認為蘋果難以「一鍵切換」,立刻在美國開始生產 iPhone,而供應鏈轉移帶來的額外成本,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目前川普在關稅政策的新進度是,將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硬碟、電腦處理和記憶體晶片等產品,排除在川普對中國大陸課徵的 125% 關稅、以及對幾乎全球課徵的 10% 基準關稅適用名單之外。換言之,目前科技產品仍屬於優先保護對象。
不過專家認為,這項關稅政策可能會推高 iPhone、Mac、AirPods 等產品的價格,進而抑制消費需求,持續對蘋果股價造成壓力,該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下跌 22%。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 Samik Chatterjee 在報告中指出,原本由於免稅政策而不存在的關稅成本壓力,如今可能再度浮現,這不太可能實質改變美中貿易戰帶來的總體經濟疑慮,尤其是美、中都是蘋果營收的兩大終端市場。即便部分產品獲得關稅豁免、提升毛利率信心,但在全球經濟放緩下,消費者支出減弱仍可能影響蘋果營收表現。
蘋果 2 月承諾將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投入休士頓新廠,以生產支援「Apple Intelligence」的伺服器。然而,這項投資並未包含將消費型硬體(如 iPhone)製造搬回美國的計畫。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早在 2015 年接受訪問時就曾表示,美國技術人才的落差使得在美國生產蘋果產品變得困難。不過,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上週針對庫克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組裝一支 iPhone 不需要機械工程博士學位,「所以我不太理解庫克為何說美國缺乏這方面技能」。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