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首度回應「匪諜」指控 林濁水坦言是11寇事件重演 憲政亂象根源在棄守三權分立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18日08:26 • 發布於 04月18日08:39 • 李廷歡
林濁水警告,若繼續依賴五權憲法的過時框架,台灣民主將難以擺脫僵局與對立的惡性循環。(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林濁水警告,若繼續依賴五權憲法的過時框架,台灣民主將難以擺脫僵局與對立的惡性循環。(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台灣政壇近期因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發動的「大罷免」行動而掀起軒然大波。柯建銘於4月1日以千字長文點名前民進黨立委、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為「匪諜」,並批其「背骨落選」,引發各界熱議。

林濁水沉默半個月後,近日接受Yahoo!TV《風向台灣》專訪,首次公開回應這一指控,並深入剖析台灣憲政體制的根本缺陷,將當前政治僵局歸因於對西方三權分立原則的棄守與對孫文五權憲法的過度依賴。本報導將從林濁水的回應切入,探討「大罷免」風暴的來龍去脈、台灣憲政亂象的根源,以及未來改革的可能方向。

「匪諜」指控與「十一寇」歷史重演

林濁水在專訪中坦言,當柯建銘以「匪諜」指控他時,他感到震驚與錯愕。這一指控並非首次,類似的獵巫風暴早在2006至2007年間的「十一寇」事件中便已上演。當時,陳水扁政府因貪汙醜聞引發黨內外爭議,部分民進黨立委公開批評,卻遭到深綠支持者反彈,點名11名立委為「背骨」,要求不予提名,甚至揚言杯葛選舉。這11人包括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郭正亮、鄭運鵬、羅文嘉與沈富雄,後由沈富雄自嘲為「十一寇」,成為政治焦點。

林濁水回憶,當年「十一寇」事件導致包括他在內的多位立委在初選或大選中落敗,甚至連新潮流系盟友蕭美琴都被攻擊為「中國琴」,民進黨選情因此慘敗,連台北市大同區等鐵票倉也失守。

如今,柯建銘的指控讓林濁水感受到歷史的輪迴。他表示,對於個人層面的攻擊,他毫無反駁之意,因為這類指控對大多數民眾缺乏說服力,且他已無意參選,柯建銘的「背骨落選」警告對他毫無影響。然而,從公共利益角度,他認為有必要回應,並對民進黨提出建言。

「大罷免」浪潮:朝小野大的權宜之計

「大罷免」行動是柯建銘為打破當前「朝小野大」(執政黨在國會席次未過半)僵局而發起的政治運動。2024年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在區域選舉贏國民黨63萬票,不分區再贏22萬票,但因選制問題,席次反輸給國民黨,導致國會陷入對立僵局。柯建銘於年初喊出「大罷免」,號召罷免國民黨立委,試圖改變國會生態。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連署,民進黨內部從最初的疑慮轉為全面動員,甚至連過去反對罷免的陳水扁與林右昌也轉而支持。

林濁水對「大罷免」持保留態度。他肯定柯建銘的行動順利推進,並認為罷免在當前憲政框架下是解決僵局的「勉強手段」。然而,他警告,罷免僅是過渡性工具,無法根治台灣憲政體制的根本缺陷。他指出,罷免的報復性與仇恨動員將加劇社會撕裂,若成功可能強化對孫文五權憲法的執著,反而使民進黨的短期勝利成為台灣憲政的長期災難。

憲政亂象根源:棄守三權分立

林濁水將台灣當前政治困境追溯至2004年的國會減半修憲。他回憶,當時他極力反對陳水扁與林義雄主導的減半計劃,認為這將導致「票票不等值」的嚴重後果,違背民主公平原則,並損害國會運作。然而,他的反對被視為「背骨」,遭到黨內嚴厲批判。如今,2024年選舉結果印證了他的預警:民進黨雖在選票上大幅領先,卻因選制缺陷失去國會多數,陷入「朝小野大」的困境。

林濁水進一步指出,台灣憲政亂象的更深層原因是對西方三權分立原則的輕視與對孫文五權憲法的過度依賴。他以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為例,當時行政院長謝長廷因立法院刪減300多億預算而無法推動政策,試圖提出覆議卻未獲支持,最終被迫請辭。這一事件凸顯台灣憲政體制的先天不足:既無美國總統制的「總統否決權」,也無英國內閣制的「倒閣權與解散權」,更缺乏法國雙首長制的彈性機制。當行政與立法部門對立時,缺乏制度化解決方案,只能陷入無休止的政治惡鬥。

林濁水強調,台灣現行五權憲法缺乏解決僵局的機制,這是當前「朝小野大」危機的根源。他批評,孫文五權憲法的「治權分立互相合作」理念在現實政治中難以實現,因為權力分享往往被對抗取代。相比之下,西方成熟民主國家的「權力分立互相制衡」設計,通過否決權、解散權等機制有效化解僵局,這是台灣應借鑑的方向。

罷免制度的歷史與缺陷

林濁水對罷免制度本身也提出深刻反思。他指出,罷免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西方早期的「命令委任」制度,當時議員代表地方利益,若違背地方意願可被召回。然而,隨著現代民主國家採行「自由委任」,議員代表全國利益,罷免制度逐漸被廢除,僅美國部分州保留民粹主義遺留的機制。台灣的罷免制度則源於孫中山對直接民權的執著,特別是其在北洋政府時期針對「豬仔議員」的反感,設計了罷免制度以清除腐敗議員。

林濁水認為,孫中山的「大罷免」理念與今日柯建銘的行動有異曲同工之處,均試圖通過罷免改變政治格局。然而,他警告,罷免的本質建立在仇恨動員之上,必然引發報復性反彈,違背現代民主的理性精神。此外,針對立委言論發起的罷免可能侵害言論自由,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立。

罷免浪潮將帶來動盪與仇恨

面對當前亂象,林濁水提出三點建言,首先是放棄獵巫心態:柯建銘應停止以「背骨落選」威脅黨內異見,接納多元聲音作為民主健康的一部分。再來是避免罷免常態化:罷免應作為臨時性工具,成功後應功成身退,避免成為政治報復的常態手段。當然最根本的辦法是回歸三權分立,他呼籲民進黨應利用罷免勝利的影響力,推動憲政改革,建立符合現代民主的制衡機制。

林濁水強調,罷免浪潮雖難以阻擋,但其後果將帶來社會動盪與報復循環。他呼籲民進黨回歸早期堅持三權分立的初心,全面檢討憲政架構,引入否決權或解散權等制衡機制,以避免未來重蹈覆轍。他警告,若繼續依賴五權憲法的過時框架,台灣民主將難以擺脫僵局與對立的惡性循環。

隨著罷免連署持續推進,台灣政壇的緊張氣氛未見緩解。如今檢調大舉出動搜捕罷綠立委領銜人,搜查國民黨台南、新北、台北市黨部,台北市長蔣萬安甚至拋出「倒閣」為訴求反制,顯示雙方對抗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然而,正如林濁水所言,罷免只能解決表面衝突,真正的解方在於回歸現代民主的制衡智慧。台灣民主的未來,將在這場憲政風暴中迎來關鍵的考驗。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