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2日正式啟動其主打的「對等關稅」政策,在全球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自今年初以來,川普政府以「公平貿易」為名、關稅施壓為實,對多國祭出貿易制裁與徵稅計畫,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美元避險地位受到動搖,投資人信心崩潰、資金急速外流。美股、債市齊跌,投資者焦頭爛額,紛紛尋找更可靠的「資金避風港」。
如今的問題不再是「哪裡可以賺錢」,而是「哪裡的錢不會被燒掉」。
美元信心動搖,避險地位告急
在川普關稅政策大舉登場後,美元的全球地位開始出現裂痕。ICE美元指數(DXY)自年初高點以來,已重挫逾9%,近期更跌至三年新低。過去每逢市場動盪,資金都會自動湧入美元、美債、以及美國資產;如今這種「本能」正在改變。
渣打銀行全球G-10外匯研究主管 Steve Englander 指出,市場對美元的疑慮已「明顯浮現」。當歐元、瑞士法郎、日元等傳統避險貨幣齊聲走強,而美元卻逆勢下挫,代表一場結構性的信任危機正在上演。
這不僅是市場短期反應,而是對美國信用與金融體系的長期質疑。麥格理經濟學家 Thierry Wizman 直言:「這次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當時美國試圖拯救國際秩序;但如今,美國正在解構這個秩序。」川普用關稅當武器,挑戰全球貿易規則,也連帶削弱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與價值錨的地位。
Wizman 警告,一旦美元失去其「世界貨幣」的特權,美國政府與企業借貸成本將大幅上升,投資人將被迫調整全球資產配置版圖。
避險轉向:歐元、德債重新受寵
在美元失守後,資金正快速尋找新方向。首先受惠的是歐元與德國公債。過去三週,歐元兌美元升值超過5%,創近一年最大漲幅。而作為歐洲核心資產的德債,也逆勢走強。
MFS投資管理策略師安妮指出,全球投資人正「明確進行再配置」,從美國資產抽身,將資金轉向歐洲。儘管歐洲經濟仍面臨成長疲軟等挑戰,但相較於美國的政策震盪與川普不可預測的作風,歐洲顯得更「無聊」,也更「穩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美2年期公債殖利率差距已擴大至2個百分點,創下十多年新高,顯示德債雖報酬較低,卻被視為更可靠的價值存放所。
亞洲消費類股:低檔布局新契機
除了貨幣與債券,股市中也有避風港。高盛與摩根士丹利日前建議,面對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投資人應轉向亞洲消費類股,尤其是內需型與民生消費企業。
數據顯示,自川普4月2日正式實施對等關稅以來,MSCI亞太消費必需品指數逆勢上漲5%,漲幅居11個子指數之首,遠勝於同期下跌2.5%的MSCI亞太大盤指數。其中,中國的永輝超市與日本的神戶物產漲幅更分別高達19%。
富達國際指出,北京政府近期積極推出消費刺激政策,試圖抵銷外貿衝擊,這使得大陸內需消費企業成為資金避險與反彈並行的潛力股。相較於科技與出口導向產業,這類股票波動較低,對外部關稅風險的敏感度也較低。
黃金與白銀:永恆的「硬通貨」價值重現
貴金屬依舊是動盪時期最受歡迎的資產之一。根據BullionVault研究主管艾許的觀察,市場早在對等關稅公布前,就已因通膨預期推升黃金與白銀價格。而隨著貿易戰升溫、全球成長前景惡化,黃金作為避險工具的魅力持續上升。
特別是黃金價格,近期持續創高。投資公司Amplify ETFs執行長馬古恩表示:「當市場、政策、經濟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同步上升時,黃金作為價值儲存手段的角色會被再次放大。」
白銀則可能成為下一波的亮點。艾許指出,目前白銀價格僅約為黃金的百分之一,處於歷史低點區間,具有「被嚴重低估」的特性。雖然白銀在工業用途上對經濟景氣敏感,但若黃金漲勢延續,白銀的補漲空間可觀,尤其在通縮疑慮與實物需求並存的情況下。
資產配置建議:短期防禦、長期調整
面對川普貿易戰帶來的地緣風險與貨幣不穩,專家普遍建議採「防禦型配置」。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固定收益策略師 Atul Bhatia 指出,儘管美元短期可能出現技術性反彈,但長期走弱趨勢仍明顯。投資人應將焦點從「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配置,逐步轉向區域性、多元化的策略。
具體而言,可考慮:
1. 持有黃金、白銀等實體資產,對抗金融體系不確定性;
2. 增加歐元計價資產與德債部位,避開美元風險;
3. 布局亞洲內需與消費型股,搭配選擇性地區 ETF 分散投資;
4. 減碼美股與美元債券,避免川普政策反覆導致資產劇烈波動。
這不只是一場經濟戰
川普的關稅政策,遠不止於表面的貿易數據與出口競爭,更是一場對現有全球秩序的全面挑戰。當美國從過去的體系維護者,轉變為系統解構者,全球資產配置的邏輯也將隨之轉變。
對一般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場需高度警覺的資金再配置戰役。傳統的「美元+美股」組合正在失去光環,而新興的「多極化資產」策略正逐漸成形。在這場混亂與重構的過程中,誰能率先建立「新避風港」思維,誰就能在亂局中站穩腳步,保住財富。
畢竟,在這場政治經濟共振的時代,「守住本金」往往比「賺到高報酬」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