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研院在 1988 年成立的台灣光罩,是台灣「第一家」獨立光罩廠,服務全台灣半導體廠商。而這個第一,自然也讓台灣光罩的產業地位穩居龍頭,股價在輝煌時期,曾經達到每股 237 元。
當台灣光罩前任董事長吳國精在 2019 年底,找來台灣光罩現任執行長兼總經理陳立惇來聊聊時,這家公司的股價大約 35 元,營收和獲利均大不如前(2016 年營收還曾跌落至 12 億元)。
吳國精的企圖心很明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晶圓代工是第一、封測第一、設計第二,台灣光罩不可能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他想帶領公司重返榮耀。」陳立惇的回應則很直覺,「他的一些想法,我覺得事實上是可行的,所以就加入。」
雖說當時陳立惇曾在半導體產業有近 30 年經驗,對於光罩領域卻是門外漢,又是空降主管,然而,在吳國精的精準布局、陳立惇的領導之下,台灣光罩的營收在 2022 年寫下 77.41 億元歷史新高,2024 年以 75.61 億元創下歷年次高。
如何讓組織轉型,變得切實可行?首先是技術的升級。陳立惇加入前,台灣光罩已經超過 10 年沒有積極投資生產設備,於是他強化投資,這幾年累積投資金額大於 60 億元,讓光罩成熟製程的良率從 95% 提升到 98%,「這 3% 代表有 30% 的光罩要重做,時間就會延遲,成本就會增加。」
其次是業務的拓展。過往,台灣光罩的客戶多是晶片設計公司,但是在中高階製程,光罩廠要跟晶圓代工服務廠有更深的合作,即使晶片設計公司希望跟某家光罩廠配合,若那家光罩廠沒有被代工廠認證,也沒辦法合作。因此,台灣光罩積極切入晶圓代工市場,鎖定全球前 10 大客戶,為客戶打造專屬團隊,加快溝通、解決問題的速度,逐步提升客戶信任,將生意做大,目前全球前 10 大晶圓代工服務廠中,有 7 家都在客戶名單。
最重要的是找回團隊的信心。陳立惇說,「憑藉團隊的製造能力、交期和品質的穩定性、客戶服務、價格競爭力,我們沒有道理輸給其他人。」因此,透過有形的獎金制度,以及無形的激勵,逐步達成目標。2024 年陳立惇接下執行長重任,「我們現在做的還不能算好,應該還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如今位居全球第四,但是「第三名是我們 2 倍大,還是要努力一下才追得上,希望在成熟製程的光罩這塊,有天能夠做到第一。」重返榮耀的任務還在繼續。
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拓展客群,拿下全球 7 大晶圓代工服務廠訂單
Q:加入台灣光罩的契機?
A: 2019 年 12 月,吳董事長(前台灣光罩董事長吳國精)透過朋友找到我,聊聊他的一些想法。吳董是 2017 年進來台灣光罩,他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晶圓代工是第一、封測第一、設計第二,台灣光罩不可能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他想帶領公司重返榮耀,回到 1998 年股價 237 元的高點,能夠服務更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客戶。
我在台積電待過 15 年,之後到精材 5~6 年,再來有 4~5 年在台達電轉投資的旺能光電,都是空降過去。我跟老闆面談,通常不是因為薪資、職稱很好而加入,是被他的想法跟熱忱打動。老實說,那時候我沒想太多,我覺得可以執行,就努力看看。
Q:怎麼找出變革方向?
A: 台灣光罩成立於 1988 年,曾經是台灣唯一的光罩廠。到了 2000 年初,因為半導體產業每 3~4 年就有一個 drop(衰退),碰到 drop 的時候,產能沒辦法充分利用,加上大客戶有需求,也會優先使用自家產能,我們就陷入掙扎,之後在布建新產能時,就比較猶豫。
但是光罩產業要往前走,一定要持續投資高端設備,所以客戶就開始布建自己的供應鏈,包括他們自己內部的產能,或是培養其他光罩生產者,慢慢地我們從第一,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台灣光罩過去服務 fabless(沒有自家晶片製造廠的晶片設計公司)比較多,但其實在中高階製程,光罩廠要跟晶圓代工服務廠有更深的合作。雖然 fabless 可以表達希望光罩在哪家做,但是光罩廠如果沒有被 foundry 廠(晶圓代工服務廠)認證過,就不能用,所以愈來愈多是由 foundry 廠決定使用誰的光罩。早期我們以成熟製程為主,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要往先進製程推進,就需要跟代工廠建立好關係。
因此,我們團隊調整經營策略,花很多心思跟晶圓代工廠建立關係。因為資源有限,我們就先做短期內可以達到的,鎖定 28 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把產能補好、關係維繫好,客戶就變多了。至於先進製程,雖然產值非常高,但是量很少、難度高,投資相對大,我們未來幾年就先不把重心放在上面。
Q:如何在短時間內,拿下全球前 10 大晶圓代工服務廠的 7 家客戶?
A: 其實這 7 大以前多少都有,但是都做得很小,以前比較被動,比如說,我們的 fabless 客戶在那邊生產,我們就接他的單,或是他沒有產能來找我們做。我們後來化被動為主動,了解他的需求,思考用什麼方式打進去。
全球前 10 名的 foundry 廠,當然會有一些篩選,太遠的,也做不進去,幸好亞洲是製造半導體最多的區域。我們一定會去思考,這家客戶的產能多少、營收多少,過去獲利狀況怎麼樣,把 available market(可用市場)了解清楚之後,再思考我們可以吃到多少。
事實上有選定幾家客戶,之後就一家一家敲門,建立關係,兩邊高層有一定共識後,我們會組一個團隊,然後團隊對團隊,安排時程開始認證製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要溝通協調,需要非常緊密的合作。初期都是從小型專案開始,了解客戶的決策流程、關鍵人物,以及痛點與需求,再慢慢變多。或許現在不能馬上帶來生意,但一定要跟著一個 node(技術節點)、一個 node 做進去,因為他們是 top 10,做的晶圓多,光罩需求也會很多。
現在,晶圓代工服務廠已占我們客戶比例 75%,在我加入前大概小於 30%,我們跟 foundry 廠談,他們會透過他們的思維溝通,讓我們了解晶圓製造的技術跟要求,更知道為什麼卡關、有些東西為什麼重要,我覺得這很好,我們可以學到製造端的知識,客戶也會慢慢看到我們的技術成熟到位,信任度就逐漸提升。
為客戶創造價值、提升信任,關係才能走得長久
Q:深化服務的做法?
A: 要被一家 foundry 廠認證,是很複雜的過程,所以這 2 年我們一直在布建關鍵能力跟贏得客戶信任,讓他們能夠接受外部獨立的光罩協力廠商。
想法要拉近,透過彼此的溝通,漸漸了解對方的擔憂以及要求。我自己是晶圓製造出身,當初我是使用者,知道光罩必須滿足客戶的條件是什麼,客戶的期待就是速度要快。通常,到光罩階段,可能是已經要進入晶片量產階段,所以做光罩的速度要很快很準,2~6 天就要做完,對客戶來講,時間就是錢。
針對特定的客戶,我們會成立專門的團隊,包括業務團隊、工程團隊、控管交期的團隊等,專心服務一家客戶,對方也會指派一些人跟我們對接,有問題就可以馬上溝通跟回答。
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光罩製造的時程很緊迫,他們一定想知道更多資訊,即時做調整,所以我們也想做到虛擬工廠,讓客戶把我們想成是自家光罩廠的延伸,可以遠端監控生產狀況,甚至可以做一些調度、下指令,讓他們不用管理工廠,但可以看到很多資訊與調度。
目前已經有初步成果,提供給策略夥伴使用。這也是我們強化服務的一個關鍵要素。
未來,半導體製程一定會朝向更先進、更複雜的方向發展,光罩一定也會愈做愈特殊,晶圓代工服務廠為了把力氣放在更特殊的地方,即使是現在還算先進的,慢慢也會放出訂單來給獨立光罩廠做,釋放製作高階光罩的資本支出與研發壓力,我們也會持續在技術研發和設備升級方面投資,確保產能和技術穩健成長。
Q:鞏固客戶關係的關鍵?
A: 客戶服務不是早晚打招呼、送禮,而是滿足客戶最迫切要解決的需求,不外乎是交期要準、要穩、品質要好。我都會鼓勵團隊要做到,當客戶下單到我們家之後,可以不用擔心,好好睡覺、做自己的事,過幾天就有會好的結果出來。讓客戶感受到這樣的服務品質,生意自然就水到渠成,對方也不會再跟你拘泥 5 元、10 元。
吳董也給我很多新觀念,像是跟客戶的關係,不是要從他身上賺很多很多錢,而是我們有什麼價值能帶給客戶,再來談可以從客戶那裡得到什麼。
我有時候跟他報告一些爭議,他會鼓勵我,「沒關係,就讓他(客戶),要建立長遠的關係。」這個道理讓我學到很多,雖然短時間沒有那麼好,可是長時間來講,客戶就增加對你的信任,關鍵時候,他不會放你一個人。我覺得這樣的效果真的有出現,前面幾次我們比較辛苦的時候,大客戶都持續給我們很好的支持。
刻意授權建立當責文化,激發信心讓第一成為習慣
Q:如何驅動團隊擁抱變革?
A: 我加入時,公司已經有超過 30 年歷史,有很好的經驗、很多客群,這是我們的強項,比較欠缺的是技術進步和管理模式的改變。所以,我們開發了一些系統和報表,讓訊息更透明,讓一定層級以上的人可以看到公開數據,並管理共同的指標。我看到團隊開始建立這些指標,並將相關內容放在共享平台上,這對溝通幫助很大,大家能夠直接用數據來決策。
以良率的改善來說,從 95% 提升到 98%,雖然 3% 聽起來沒有很多,影響非常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這個 3% 的數字代表,有 30% 的光罩我們要重做,一旦要重做,時間就會延遲,再來就是我們的成本會增加,因為東西要重下、重跑,還會浪費機台、原物料,對於客戶是一個影響,對於我們自己也影響很大。
另外,我觀察到,團隊的勇氣比較不足,無論是在投資決策,還是在拓展客戶方面,都有些低估自己。舉例來說,員工遇到事情就習慣往上提問,等待少數人決定,但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員工各自有各自的權限跟責任,可以很快做決策,在前面就把問題搞定。以前的老光罩,大家比較服從,這方面比較缺一點,也可能是因為公司在過去十幾年,比較沒有外面的人進來產生一些刺激,但是公司要成長,一定要把一些關鍵能力打破跟重新建置,過程痛苦,可是結果會是好的。
所以我們鼓勵大家 take the ownership(主動承擔責任),我們的主管也都有些方法,引導他們的組員做決定,比如說刻意授權,有一些事情主管明明可以自己做決策,但是他刻意不做決定,告訴員工「你搞定」,然後在旁邊看他怎麼做。剛開始是 assign(指派)、鼓勵、誘導,慢慢地有些人會不等你講,就直接跳出來,因為他知道老闆會找他來做。
Q:怎麼激勵團隊嘗試新的挑戰?
A: 我覺得,無形的目標加上有形的獎勵,讓大家努力達到成果,然後有實際的獎金,這是很好的方法。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心目中都希望公司成長,只是大家會想:「哇,成長要付出很大代價,我必須克服很多困難。」心裡會有一些阻礙,這是肯定的。但是我們要把對未來的期待慢慢放大,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當目標清楚,而且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一步一步規畫,大家看到這些規畫逐漸實現,就會愈來愈有信心。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看到有家客戶評估供應商的排名,我們有時候第二或第三,總是沒拿到第一。
我就鼓勵團隊,每個人各司其職,在自己的職責上做到最好,在這個客戶身上,除了價錢不要第一之外,其他指標綜合起來都要拿第一。剛開始很掙扎,後來就比較順利,可以拿到第一。
事實證明,我們是有這個能力的,憑藉團隊的製造能力、交期和品質的穩定性、客戶服務、價格競爭力,我們沒有道理輸給其他人,只是就很像開一艘船,需要一個舵手與目標,告訴船員燈塔在哪裡,往那個方向前進,就有機會做到。
公司要成長,一定要把一些關鍵能力打破跟重新建置,過程痛苦,但結果是好的。
陳立惇
1963 年生,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碩士,曾任台積電專案管理辦公室資深經理、精材總經理、旺能光電總經理。2020 年加入台灣光罩擔任總經理,2024 年升任執行長。
台灣光罩
1988 年由工研院成立,為台灣第一家專門提供積體電路光罩製作服務的公司,服務內容包含光罩設計、生產、製造、銷售等,透過技術提升、切入晶圓代工市場等做法,成為台灣最大、全球第四大獨立光罩廠。2022 年創下營收新高,達 77.41 億元,2024 年營收 75.61 億元,寫下歷史次高的成績。
Dos
1|為了維護長遠關係,前期多讓客戶一點。
2|掌握客戶痛點、讓他安心,生意自然上門。
3|為團隊指引目標、賦能,就能增加信心。
Don'ts
1|投資不能縮手,技術要精進,才能跟上客戶腳步。
2|不接受徇私舞弊,誠信正直的團隊走得更長久。
3|與客戶建立關係,不要躁進,長期就會有結果。
延伸閱讀:光碟機老將3年大翻身!達明機器人「開眼」機械臂搭AI模型,如何穩居全球市占老二?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延伸閱讀
GTC 2025 紀實|用算力樹立輝達障礙!黃仁勳如何一磚一瓦打造「綠色高牆」?
Meta將推「有螢幕」智慧眼鏡!一副3.3萬起跳:它是祖克柏擊落蘋果的秘密武器?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