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於4月14日宣布,將與台灣關鍵供應鏈夥伴台積電、鴻海、緯創與矽品攜手進軍美國市場,在地化生產與組裝AI相關設備,這場「東進美國」的產業遷移,正式揭開了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序幕。
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正是川普政府重啟的關稅政策浪潮。這套被視為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延伸的政策架構,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化的走向、企業的經營模式,甚至是地緣經濟秩序的基礎。
關稅回潮:保護主義的新面貌
2025年重返白宮的川普,延續其第一次執政期間的經濟主張,再度以關稅作為打擊貿易逆差、促進製造業回流的利器。他的團隊推出新一波「對等關稅」強化令,全球75國先採取豁免方式課徵10%關稅,但美中貿易對抗相互加碼加徵超過100%關稅,短期川普雖迫於壓力下暫時豁免部份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加徵關稅,但中長期來看,將AI伺服器、通訊設備、電動車電池、半導體與關鍵零組件拉回到美國製造已是川普團隊鎖定的目標。
此舉對台灣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多年來習於「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全球出口」的台灣科技廠商,正面臨一場生存遊戲的新規則。
「如果美國變成主要市場,而中國變成高風險區域,那企業就不得不選邊站,或至少要有備案。」台灣一位不具名的科技高層表示,「這不再只是成本考量,而是生存問題。」
美國成AI供應鏈新戰場
輝達與台積電、鴻海等企業宣布的赴美合作,並非臨時起意。事實上,這是過去幾年美方透過補貼、補助、稅賦減免及關稅懲罰逐步推動的成果。
據了解,輝達計劃在美國本土建立更多AI伺服器組裝線,由鴻海與緯創負責系統整合,台積電則在亞利桑那州擴大先進製程產能,矽品則配合設立封裝測試中心。整個AI供應鏈正從亞洲向美國遷移。
「未來iPhone到美國組裝,恐怕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目前的地緣結構下,好像也沒有別的選擇。」業界人士指出。
成本重構:供應鏈的二次革命
川普式保護主義帶來的第一個衝擊,是成本結構的改變。AI、半導體、高科技產品的製造成本原本仰賴中國與東南亞的低工資與成熟代工體系。如今轉移至美國,雖有補貼,但長期而言仍將推升整體生產成本。一位產業分析師說「iPhone若在美組裝,製造成本可能上升15%至20%,企業需在利潤壓縮與價格上漲間尋找平衡。」
「當世界不再是平的,供應鏈將根據地緣政治分裂,進入多極化生產。」一位科技業者分析,「這不僅是效率下降的問題,更是風險增加與適者生存的篩選過程。」
供應鏈分裂意味著「雙軌生產」:一條給美國,一條給中國。企業被迫增加投資與人力資源,以滿足不同市場的規格與政策要求。這將壓縮利潤、延長研發週期,也加劇資源浪費。
也就是說,川普關稅政策的核心影響在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這不僅是製造基地的遷移,更是價值鏈與成本結構的全面調整。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推動了「世界是平的」模式,企業將製造外包至成本最低的地區,實現效率最大化。然而,保護主義的興起打破這一格局,供應鏈在地化成為新常態。
以科技產業為例,台積電美國廠的成本結構變化將推高晶片價格,影響輝達、AMD等客戶的毛利率。物流與協調成本的上升也迫使企業重新設計全球運營模式。適應新環境的企業,如台積電與鴻海,憑藉技術與規模優勢有望脫穎而出,而無法轉型的企業則面臨淘汰風險。
中國困局:內卷放緩或出口轉強?
面對美國強硬的關稅政策,中國正在尋求反制與轉型。一方面鼓勵內需消費與自主科技研發,另一方面加速與東協、拉美、非洲的經濟合作,力求突圍。
然而,中國經濟正面臨內部挑戰——青年失業、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危機——再加上美國主導的供應鏈脫鉤,讓中國出口勢力是否會轉強仍是未定之天。
「中國的內卷是否會因供應鏈出走而放緩?這是一個變數。」科技業者指出,「也有可能激發中國企業轉向更具競爭力的外銷布局,那對美國與台灣來說,又是一場新競爭。」
民粹主義推動極端政治
川普關稅政策的背後,其實是對美國社會深層不滿的政治回應。在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當道的年代,經濟焦慮與文化分裂被迅速擴大,助長民粹主義興起。
「川普政策的基礎,不在經濟理性,而在政治情緒。」一位政界人士指出,「當選民覺得全球化只讓富人變得更富時,反全球化就變成政治正確。」
這樣的氛圍,推動了極端政治的興起。極端政治則強化保護主義,從而進一步打擊全球貿易與合作的空間。
全球化退潮,世界不再是平的
2005年4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撰寫的《世界是平的》出版,書中指出「3.0版全球化」,有十大「推土機」剷平各種壁壘,世界各角落的人們將在全新的平台上競爭或合作。
這本書連續兩年成為年度暢銷書,被視為全球化時代的聖經,不過當時許多中產階級讀了《世界是平的》,當下的感受都是非常恐慌,不少人擔心自己的工作被中國、印度人搶走。
就在這本書出版20年後的今天,川普高呼中國搶了美國人的工作,台灣偷了美國的晶片產業,「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口號讓川普再度重回白宮,如今在川普的新關稅政策、民粹主義浪潮以及地緣政治的三重夾擊下,風向變了,「世界不再是平的」又逐漸成為新共識。
當各國政府開始重新思考產業政策與經貿策略,不再以「全球最便宜、最有效率」為唯一原則,而是以「國安優先、產業主權」為導向。
供應鏈因此改變,價值鏈重新排列,企業被迫選邊站,成本結構被重塑。不適者被淘汰,適者則在新的架構中尋求出路。
巨變來臨:企業需要新戰略
在這場全球經濟結構劇變的過程中,台灣站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有美國市場與盟邦戰略合作的機會,一方面也要面對與中國市場可能的對撞與衝突,從台灣供應鏈「東進美國」開始,全球企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這是一個「政治驅動經濟」的時代,一個「地緣主導供應鏈」的時代,一個「效率讓位於安全」的時代。企業不再能僅依據邏輯與效率進行投資,而必須同時考慮政策、風險與戰略夥伴。
「全球化不是結束,而是進入新階段。」一位科技界人士指出,「台灣企業必須加速轉型,從製造思維進入價值創新與國際佈局,否則下一波浪潮來臨時,只能被動應對。」
川普關稅政策,不只是一次貿易調整,而是一場全球化秩序的結構性重塑。而對台灣企業而言,這場結構重塑既是挑戰,也是進入「高地」的門票。
當世界已不再平坦,站得高、看得遠、走得快,才能在不確定時代穩住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