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政策,並強調矯正對美貿易順差,台灣這類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承受巨大外部壓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於23日出席「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會員大會暨產業趨勢論壇時指出,單純調降貿易順差並不足以回應美方訴求或穩定台灣經濟,政府應從經常帳的三大結構——貿易、要素所得、與無償援助——全盤思考,制定長遠策略。
除降低貿易逆差,高一誠籲「三管齊下」:引進美關鍵人才、提供無償社會援助
高一誠指出,美國過去30年長期處於經常帳赤字,其中主因即為貿易逆差。相對地,台灣則因貿易順差,自1980年代以來經常帳幾乎年年為正,反映出台灣儲蓄大於投資的經濟結構。
不過,當國際壓力要求台灣調整對美貿易結構時,若僅以壓低出口作為單一手段,不僅可能抑制內需,還會連帶削弱整體經濟動能。他建議,政府應採三管齊下策略,從經常帳整體構造出發,調整對外經濟體質。
首先,在降低對美貿易順差的同時,更應提升台灣出口品項的不可替代性,例如高階晶片等產品,具有低需求彈性,對美方具有戰略價值。其次,是提高美國對台灣的國外要素所得淨額,透過進口美國的關鍵商品、人才與技術,引導台灣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國家安全,包括資訊安全與教育、國防能量。
第三,則是擴大對美國的無償援助。高一誠指出,美國雖是全球強權,但內部貧富差距擴大,且政府縮減開支,導致基層民眾面臨多重壓力,特別在氣候變遷與毒品氾濫等結構性問題上,實際需要國際支援。
他強調,台灣可比照過去援助各國口罩、或福島地震時的物資支援,捐助具備社會影響力的產品或服務,不僅展現人道價值,也有助於提升雙邊民間好感度,成為深化經濟合作的潤滑劑。
關稅政策對美恐具三大反效果,台灣應化壓力為契機
針對川普政府提高關稅的意圖,高一誠指出,其政策目的在於3方面:一是改善財政赤字、拉低公債殖利率;二是向他國施壓,迫使其減少對美順差;三是誘導外資回流美國設廠生產。
但他也警告,這些政策可能導致3項反效果:首先,進口商品數量減少恐引發通膨,反而推升公債殖利率;其次,即便調降對美關稅,美國消費者也可能選擇其他國家商品;最後,赴美投資的廠商須面對營運成本、供應鏈調整與需求預測等高風險變數,未必符合商業利益。
高一誠以台積電為例指出,美國對其高階晶片需求彈性極低,缺乏替代品,關稅上升或美元貶值,其實多數成本將轉嫁到美方消費者身上。這類產品具備比較利益,其背後來自台灣長年累積的工程師文化、教育制度與國際信賴度,非短期內可複製。
然而,對於需求彈性高的台灣製品而言,如價格相對上升,美方消費者則更容易轉向他國選擇。因此他強調,在當前環境下,台灣除應強化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競爭力外,也應積極拓展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以減輕對單一經濟體的依賴。
高一誠建議,利用本次外部衝擊為契機,加速進口具戰略價值的生產要素,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最終將出口內容從量轉為質,提升台灣在全球經濟網絡中的主動性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