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台中市議會今(24)日進行財經業務質詢,市議員邱愛珊針對中小型工廠合法化的「納管輔導金」制度提出呼籲,市府提供分期繳納機制,以減輕業者經濟負擔,提升制度可行性。同時,她也建議市府盤點在地社群資源,建立跨局處整合的平台,活化地方商圈,帶動基層經濟良性循環。
邱愛珊指出,現行納管制度原為協助既有未登記工廠逐步合法化,並提升環保與安全標準,但一次性繳納高額輔導金,使許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以台中市標準計算,工廠面積300平方公尺以下者每年須繳2萬元,面積越大金額越高,最高甚至達每年10萬元,且必須持續繳交至完成合法登記為止。台中目前約有8,000家未登記工廠申請納管,數量為全國前三。
她以豐原一間金屬加工廠為例指出,該廠面積超過500平方公尺,首年即須繳交3萬元輔導金,然而該業者受原物料價格上漲與通路不穩等因素影響,幾乎全年處於虧損邊緣,輔導金成本已逼近營運極限。相較之下,彰化、雲林等縣市已推動分期繳納制度,部分直轄市更設有輔導基金協助業者因應經濟衝擊。她強調,在全球供應鏈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下,台中市府應展現制度彈性與同理心。
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表示,近期已接獲多起業者反映輔導金繳納困難,經發局已於本月14日正式行文經濟部,請求釐清相關法規適用,並同步蒐集其他縣市實際操作情形,作為制度檢討與調整的依據。
另外,邱愛珊指出,地方商圈與社群參與的整合潛力。她以豐原廟東商圈為例指出,復興商圈去年結合在地社團、節慶活動與數位行銷,成功吸引人潮回流,也喚起在地居民對老街的情感連結,顯示出資源整合的效益。
她建議市府應主動建立「在地社群資源地圖」,讓各局處辦理活動時可迅速對接具備動員能力的社團與平台,提升活動成效與參與度。此外,她也提案設立「官方認證合作夥伴徽章」,對積極參與市政活動的社團給予制度性認可與激勵,作為未來在補助、評鑑及媒合合作時的參考依據。
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目前全市已有107處場域積極參與地方創生,未來將持續強化與社群平台的連結機制,推動更多元的公私協力合作模式。
邱愛珊強調,市府不應僅止於提供資源,更應扮演「橋梁與整合者」的角色,若能從源頭進行資源盤點與串接,將民間熱情與市政力量結合,未來的市政推動將更具制度基礎與永續發展潛力,才能真正讓地方經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