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美中正逐漸靠近談判桌?貿易戰僵局待解 川普與習近平各自找台階下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17日04:35 • 發布於 04月17日04:35 • 陳逸平
CSIS分析,當前美中雙方「正逐步靠近談判桌」,但都在試圖塑造議題與主導談判程序,同時希望對方先邁出一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FB@The White House)
CSIS分析,當前美中雙方「正逐步靠近談判桌」,但都在試圖塑造議題與主導談判程序,同時希望對方先邁出一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FB@The White House)

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部分高達245%,中國則以125%關稅反制,雙方貿易量面臨腰斬風險。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對與美國重啟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但前提是川普政府展現「尊重」並採取具體行動。隨著全球經濟命運繫於兩國能否避免持久貿易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釋出談判意願,雙方正試圖為對話尋找台階。然而,互信缺失與政策分歧使前景充滿挑戰。

彭博內幕:中方釋談判訊號,尊重為前提

彭博資訊報導,中國希望在重啟貿易談判前,川普政府採取一系列行動以示誠意。首先,中方要求美方約束內閣成員的貶抑性言論,確保對華政策立場一致。例如,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近期以「鄉巴佬」形容中國人,引發中國外交部罕見批評,稱其言論「無知又無禮」。中方認為,談判必須以「尊重」為基礎,而美方高層頻繁的強硬言論令北京對美國立場感到困惑。

知情人士透露,中方還要求美國針對制裁與台灣問題展開實質討論,並指派一名具川普授權的談判代表,為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袖峰會簽署協議做準備。中方理解川普可能希望親自領導談判,若如此,北京將視為對磋商的重視,但更傾向由雙方元首授權的官員主導談判,以確保效率與成果。中國財政部前副部長朱光耀近日在新加坡受訪時也強調,美中談判必須以尊重為前提。

中方對台灣問題與國安議題的關切是談判的敏感點。北京表示無意對台採取挑釁行動,但若美方持續擴大科技禁令,例如禁止輝達向中國銷售先進晶片,中方將視之為對中國崛起的打壓,並採取強硬回應。受談判訊號影響,離岸人民幣16日盤中升值0.45%,達7.2957兌1美元,顯示市場對談判前景的謹慎樂觀。

CSIS觀點:雙方靠近談判桌,互待對方讓步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分析,當前美中雙方「正逐步靠近談判桌」,但都在試圖塑造議題與主導談判程序,同時希望對方先邁出一步。他指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部分累計達245%,中國則以125%關稅反制,雙方貿易戰已推高全球經濟風險。甘思德認為,談判的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克服互不退讓的心態,建立足夠的互信以推進對話。

彭博經濟學家進一步指出,美中談判面臨三大阻礙:雙方都不願率先讓步、擔憂對方提出過高要求,以及嚴重缺乏互信。中國商務部痛批美方「將關稅工具化、武器化」,稱高關稅已淪為「數字遊戲」,若美方持續損害中方利益,「中方將奮戰到底」。甘思德警告,若雙方無法找到妥協之道,貿易戰可能演變為持久對抗,衝擊全球供應鏈與金融市場。

貝森特表態:盼重大協議,關稅非玩笑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14日在阿根廷接受彭博電視採訪,對美中貿易談判表達積極態度。他表示,美中經濟無需脫鉤,仍有望達成一項「重大貿易協議」,但談判需由川普與習近平親自參與。貝森特強調,當前關稅規模龐大,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部分高達245%,「沒有人認為這些關稅可持續,也沒有人希望它們長期維持」。他警告,川普在關稅措施上「絕非開玩笑」,關稅的經濟影響不容忽視。

貝森特指出,與中國達成協議的難度高於其他國家,因為「中國既是美國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也是最大的軍事強敵」。他主張,談判需採取與過去不同的模式,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而非依賴傳統貿易與貨幣協議。貝森特對談判前景抱持希望,認為即使雙方在關稅上互不讓步,仍有可能找到合作空間。他的表態為僵持的美中關係注入一絲樂觀,但也凸顯談判層級與議題設定的挑戰。

紐時評論:貿易戰掐斷對話,抉擇時刻來臨

《紐約時報》評論,川普掀起的美中貿易戰使雙方在貿易爭端、台灣議題、芬太尼毒品控制及TikTok在美業務等問題上的合作前景變得遙不可及,至少一年內難以重啟建設性對話。川普將一切押注於贏得貿易戰,但白宮內部對華政策分歧嚴重,尚未制定明確戰略便讓貿易戰全面爆發。部分官員認為,關稅是施壓北京達成協議的工具;其他官員則主張,川普試圖打造自給自足的美國經濟,即使這意味著與中國脫鉤。

外交關係委員會學者Rush Doshi批評,川普政府對中國缺乏整體戰略,只有片段且矛盾的戰術。他建議,川普應與日本、南韓、台灣、印度及歐盟達成貿易協定,共同制衡中國的貿易行為,並吸引盟友投資美國,避免單邊主義導致美國陷入孤立。紐時指出,中國對川普關稅的回應是有控制的對等升級,傳達出能比美國承受更長時間經濟痛苦的訊息。例如,2022年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大規模軍演,近三年來台海緊張局勢有增無減,貿易戰的影響正擴及地緣政治。

歷史經驗顯示,美中關係凍結可能持續數年,且難以完全復原。從尼克森訪中開啟外交,到柯林頓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再到拜登限制中國取得關鍵技術,美國對中政策總在對抗與合作間搖擺。川普發起的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對抗,可能搞砸美中密不可分的經濟關係。

紐時分析,川普政府接下來必須明確對中政策的優先順序:是專注於貿易戰的勝利,還是尋求與北京在特定議題上的合作?川普最終或需抉擇:維持這場緊張的經濟「婚姻」,抑或走向徹底的「離婚」。

美中貿易戰的走向攸關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2022年雙邊貿易額仍高達6900億美元,顯示兩國經濟的高度相互倚賴,但高關稅已推高貿易成本,衝擊全球市場。雙方能否克服互信障礙,找到談判的台階,將決定未來數年的經濟與政治格局。川普與習近平的下一步,將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