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現代與未來戰場挑戰,維持美軍裝備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五角大廈21日宣布與軍工大廠洛克希德馬丁簽署合約,將3架量產型F-35系列戰機改裝為測試機,擴大測試機隊規模,藉此提升研發與改良能量,預計相關測試將於2028年底前完成,使F-35戰機第4批次的生產得以順利開展,凸顯出美國軍方維持該款戰機優勢的決心。
根據軍事新聞網站Bulgarian Military報導,為了達成第4批次(Block 4)所需的技術升級與改良,五角大廈在21日宣布與軍工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簡稱洛馬),簽署金額不定、最高1.8億美元(約58.46億元新台幣)的合約,進行3架量產型F-35戰機的改裝作業,進一步擴大測試機隊,以利後續新機生產作業的進行,確保F-35系列機種能持續為美國空軍、海軍以及陸戰隊,與其他採購該機種的盟邦,在空中戰場取得對戰優勢。
美國空軍461測試中隊F-35戰機,正在進行測試飛行。(取自DVIDS網站)
報導指出,第4批次F-35戰機的升級作業,主要在解決過往曾出現在該款戰機上包括軟體可靠程度、維持作業成本以及戰備程度等問題,因此被視為發表至今最明顯且最具整體性的更新,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測試機隊規模,來因應繁重的修正與測試作業任務。
除了前述問題之外,報導指出第4批次的F-35戰機將進一步提升處理資訊的能力,各類感測器也將獲得升級,同時整合包括「聯合空對地遠距攻擊飛彈」(JASSM)在內的新式武器系統,電戰能力也將更加先進。
即便F-35戰機可說是目前美軍,甚至全球最為先進的多功能戰機,從空戰、對地攻擊以及情監偵(ISR)任務都能勝任,但是自從1990年代開始研發之後爭議與問題不斷,目前也是美軍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武器發展計畫,估計從研發到全系列戰機退役,長達數十年的完整壽期之間,總經費將會超過1.7兆美元(約55.22兆元新台幣)。
雖然在研發初期F-35計畫面臨包括成本超出預期、各種不同的遲滯,以及包括自動後勤資訊系統、頭盔顯示系統等技術問題,但是到了目前,該計畫已明顯進入成熟階段,負責研製該系列戰機的洛馬公司正持續向全球20個國家交付新機,其中更包括北約國家挪威在本月接收第52架F-35戰機,成為首個完成該型機隊交機計畫的國際用戶。
即便產量逐漸趕上各國建軍需求,F-35戰機仍然面臨來自供應鏈的限制,以及競爭對手空戰與空防能力不斷提升等威脅;報導指出,包括在2017年正式服役的中國解放軍空軍殲-20(J-20),以及在2020年投入服役的俄國Su-57戰機,都是F-35的強勁對手,其中殲-20雖然不若F-35具備感測器融合,以及作為網路中心的能力,但其匿蹤以及航電能力都不能小覷。
由俄國蘇愷(Sukhoi)航太集團所研製的Su-57戰機,則是強調其操作的靈活性以及強大的推進力,但目前量產能力低下,且仍然存在可靠性的問題,因此目前無論殲-20或是Su-57的戰力完整性,與F-35都仍有明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