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美國逆差問題因自身儲蓄不足 央行示警:台灣恐續列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18日14:01 • 發布於 04月18日11:51 • 李海琪
央行強調並未刻意操縱匯率,也並未設下所謂的「楊金龍防線」。(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央行強調並未刻意操縱匯率,也並未設下所謂的「楊金龍防線」。(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炯民今(18)日表示,根據過去經驗,美國財政部的匯率政策報告通常在每年4月與10月發布,「應該是下禮拜會公布」,他並提前示警,台灣可能會再度被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央行強調未刻意操縱匯率,但報告結果仍難預測

美國財政部評估他國匯率政策是否不當干預,依循三項指標:一是對美國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3%;三是淨買匯金額超過GDP的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以上為淨買匯。

蔡炯民表示,依據台灣的經濟結構,對美順差與經常帳順差這兩項標準可能仍會被觸及,導致台灣繼續被列入觀察名單。

他強調,雖與美國財政部之間的溝通順暢,但報告結果仍難以預測。蔡炯民也再次澄清,中央銀行不會刻意操縱新台幣匯率,近期新台幣貶值主要反映美元強勢走勢,央行並未設下所謂的「楊金龍防線」,也未設定新台幣對美元的匯價目標。

央行:美國貿易逆差主因為儲蓄不足,非單純他國貿易操作

針對「匯率操縱」的爭議,蔡炯民指出,雖然匯率操縱可以在字面上被定義,但在實務上卻難以斷定,因此必須謹慎釐清。央行也重申,在當今金融自由化與資本自由流動的全球體系下,匯率更多是由金融帳主導,而非單純受貿易帳影響,因此若以匯率作為調整貿易失衡的主要工具,其效果恐怕有限。

對於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問題,央行認為,其根源在於國內儲蓄不足。蔡炯民指出,若美國無法有效提升儲蓄,貿易逆差問題就難以解決,而順差國則應增加消費與投資,以減少過度儲蓄。這一觀點也獲得國際多數經濟學者認同。

他進一步說明,根據國民所得帳會計恆等式,經常帳餘額與一國的超額儲蓄或儲蓄不足密切相關。

舉例來說,美國的經常帳長期呈現逆差,正是因為政府財政赤字龐大,以及民間部門儲蓄不足。其中,政府的財政赤字被視為美國儲蓄結構性不足的主因之一。

蔡炯民指出,這樣的逆差反映的是國內儲蓄與投資的落差,顯示美國消費過多、儲蓄不足的結構問題,並非單純由他國貿易操作造成。

美陷入「特里芬難題」,新貿易政策恐納入匯率

央行也提醒,在目前美元仍為全球主要準備貨幣的架構下,美國本身也陷入「特里芬難題」(Triffin’s Dilemma)之中。由於全球對美元流動性的需求,美國必須持續對外提供資金,也因此傾向於出現貿易逆差;而來自順差國的資金流入,則補足美國儲蓄缺口、壓低美國利率,反而進一步刺激美國的消費與投資行為,使貿易逆差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蔡炯民表示,若希望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依賴匯率調整,更不應將焦點集中於單一國家是否操縱匯率,而是應該讓各國一併調整其內部失衡狀況,包括改善超額儲蓄或補足儲蓄不足。

此外,面對美國可能重啟「川普2.0」時期全面關稅政策與非關稅壁壘討論,蔡炯民也指出,新一輪貿易政策可能納入匯率議題,對台灣等出口導向國家形成潛在壓力。他再次強調,匯率只是經濟政策工具之一,過度簡化為貿易失衡的主因,並不符實際,也不利全球經濟平衡與合作。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