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次習近平的東南亞行,就與以往不太一樣。從2013年主政以來,習近平前往東南亞的多國行程,最多也就是安排兩個國家,但這次卻是一連跑了越、馬、柬三個國家。此外,習以往赴東南亞「跑攤」,主要還是為了出席那些由東協特定國家舉辦的APEC高峰會,這才安排了相關國是訪問行程。
對習近平來說,這次出訪並非只是「向『南』尋暖」,向該等開發中夥伴行銷「川普共同威脅」,或開展「保護主義」反制陣線,其主要目的可謂之「反封鎖」,換言之,這次出訪是為跳脫美國全方位經貿封鎖而啟動的求生之旅。關鍵是,習近平這場足令「封鎖台海」議題都遭致邊緣化的「經貿反封鎖」行動,確也有助於吾人洞窺中國、美國及東協的戰略圖像。
打造共同「產供鏈」乃中國「反封鎖」主軸
越、馬、柬三國之所以成為此次「經貿反封鎖」行動的優先合作國家,實與其貿易地位有關。首先,越、馬兩國不但是2024年中國在東協成員間的首二出口對象,還是2024年東協成員對美出口額最大的兩國。而越、馬、柬三國,更是包辦了2024年全球對美半導體設備出口國家的第一、第三及第五名。於是乎,中國「洗產地」的陣地保衛戰很難不從這三國打起。
綜觀越中、馬中、柬中三組聯合聲明,在在可見中國標榜「共同打造安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加以中國較以往更加積極於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顯示中國已然認清,其與東南亞下一階段的合作利基,勢須由市場准入擴及技術輸出。中國或中企要跳脫美國全方位之「封鎖」,除須一面擴大對「非美供應鏈或市場」之經營,一面得透過對外技轉與合資來尋求出路,亦即「共同打造安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職是之故,如何使該等東協國家在與川普政府進行談判時,不致捲入「產供鏈去中化」議程、排擠中國經貿利益,定然是今後中國對東協首要之外交目標。
美國「產供鏈去中化」尚且無法一步到位
2019至2024年美國對中進口貨物金額下降34.7%的同時,美國轉由日、中以外環太平洋國家(Pacific Rim excluding Japan and China)進口貨物之金額乃成長64.9%。按2024年全球對美貿易出超國排名來看,前二十名中就有越(第三)、泰(十一)、馬(十四)、印尼(十五)、柬(十八)五個東協成員,此無疑是「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成果之一項。
隨著4月9日美國對全球86國輸美貨品課徵高關稅起,原來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享有「友岸外包」紅利的國家,包括東南亞在內的開發中經濟體,苦嚐「友岸丟包」的滋味。惟是否「友岸丟包」確係美國實現「產供鏈去中化」的「必要之惡」?
對川普政府來說,在推動「產供鏈去中化」的過程中,杜絕中國洗產地還算是簡單任務。由於在相當期間內,包含東協國家在內的中國產品替代國,仍難以在完全不運用中國原料或設備的情況下獨力供貨美國市場,要推動真正「產供鏈去中化」的條件,尚不成熟。關鍵是,不論是要讓東協國家配合杜絕中國洗產地,抑或讓東協國家願意或得與中國產供鏈脫鉤,亦即具備足夠條件來助美推動真正的「產供鏈去中化」,川普必須至少在關稅協議上給予東協國家誘因及保障。
「依中靠美」終結東協「經濟靠中、安全靠美」典範
即使東協眼下身受其害,惟鑑於不配合川普終止中國洗產地行徑, 恐先遭美國「關稅制裁」,以及美國既為當前重要設備、科技與能源之主要供應國,亦是未來各國經貿部門賴以茁壯的終端市場,「靠美」已屬大勢所趨。
相對地,基於中國經濟下行、內需緊縮,其承接東協出口需求能力走弱之必然,此時若緊抱中國,最終可能面臨同時失去市場及開罪川普的局面。惟在經貿上選擇「靠美」,並不意味要在政治上挑戰中國,考量到中國仍具高度地緣影響力,政治上禮敬中國尚屬有益之現實,「依順中國」可謂合理選項。
總之對東協來說,「依中靠美」時代既已強勢開篇,「經濟靠中、安全靠美」典範自將隨之終結。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