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打臉8成年輕人願為台而戰 學者曝國軍問題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國際中心陳政嘉/綜合報導
▲國軍一年制義務役新訓。(圖/記者呂炯昌攝)
▲示意圖,圖為國軍一年制義務役新訓。(圖/記者呂炯昌攝)

[NOWnews今日新聞] 有學者日前引述民調數據指出,若台海爆發衝突,超過8成的台灣年輕人願意為台灣作戰,認為將台灣年輕人錯誤描述成「失敗主義者」會削弱國際支持。不過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投書美媒期刊,點出台灣國防體系有一系列問題,強調不宜對民調數據過於樂觀,受訪者的回答與實際行為常有巨大落差。

學者統計民調 8成年輕人願為台而戰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先前在《紐約時報》投書,引述網路平台Dcard匿名投票,聲稱若中共攻打台灣有超過7成的學生選擇投降。中研院副研究員吳文欽與東吳大學副教授潘欣欣日前投書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整理1998年至今的多項不同民調,指出有53%到88%的台灣年輕人在民調中表示,如果中共攻台,他們願意為國出征。文章也強調,台灣年輕人錯誤描述成「失敗主義者」會削弱國際支持。

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22日也投書《外交家》表示,這些民調的確有象徵意義和政治價值,對國內有助於培養民族自豪感,宣傳台灣年輕人抵抗獨裁的理念,對國際上一方面能威懾北京,另一方面也能像美國等盟友表明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3理由示警民調不可盡信 回答與行為有落差

但莫少白強調,無論這些數字多麼令人鼓舞,都不應被視為實際戰時行為或社會復原力的可靠證據。他提出3點原因,第一,認為民眾在高風險情況下的意見能準確預測行為,這種想法是有缺陷的,他引述波蘭社會心理學者Icek Ajzen的「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指出民調結果往往反映的是意圖、而非行動,當出現恐懼、不確定性或感受到失控時,就算意願非常強烈,往往也無法付諸實現。

第二,莫少白指出,當談論政治態度、性行為等敏感話題時,往往有「社會期望偏差」問題,在台灣被問及是否會為台灣而戰等問題,標準答案是「是,我會捍衛國家」,若回答不會,就會被視為軟弱、不愛國。

第三,莫少白直言,即便受訪者真的有意為台灣而戰,但「捍衛台灣」是甚麼意思?是願意從軍,還是只是在網路上發文支持?若沒有明確定義,那受訪者就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問題上。

莫少白分析,台灣並未經歷現代戰爭和大規模動員,台灣社會缺乏整軍備戰的集體記憶、共同的犧牲記憶和世代創傷。實務面上,台灣民間社會也沒有捍衛家園的急迫感和動力,包括志願役一直達不到目標人數、民眾對國防訓練興趣低迷、年輕人設法逃兵和延長兵役。

國軍有一系列問題 後備軍人訓練不足

對於台灣國軍,莫少白也直言,就算台灣民眾願意為家園而戰,但是台灣的國防體系還沒準備好。他列出台灣國防體制一系列的系統性問題,包括對後備軍人的訓練及動員投資不足、軍隊士氣低落、社會對軍隊的信任不足、針對緊急方案的公眾教育有限,以及缺乏民眾理解且支持的清晰國防準則。

莫少白強調,民調有鼓舞士氣的作用,但不應該被視為做好戰備準備,意願不代表能力、象徵性支持也不能取代訓練。他也說明不是要否定台灣年輕人的擔當,而是希望公眾在討論時能更現實。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