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中共對台統戰不是新鮮事,這是毛澤東引以為傲的「三大法寶」(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之一,也是中共建政以來維持政權的重要思維,無論是對內,抑或是對外,乃至於對台,可以說是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然,中共對台工作,交叉、複合使用這三個法寶,不只有常被提及的統戰而已,賴清德總統在今年三月中提出「十七項國安措施」,不但明確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更正視台灣要「反統戰」、「反滲透」的準備,執政黨開始硬起來的決心,值得肯定,不過這恐怕還不夠,反制的作法需要更深、更廣,且刻不容緩!
中共結合三大法寶 強化對台影響力
必須說,中共對台不只有「統一戰線」,三大法寶早已有所運用,換言之,當台灣內部只關注到中共對台統戰,這顯然還不夠,且容易誤解了中共對台總體方略的核心思維。毛澤東在八十多年前闡述「三大法寶」時,就清楚表示「三大法寶」不是單獨發揮作用,而是結合起來才會更「靈驗」,不是相互隔開,而是相互貫通,所以往往只關注中共對台統戰的作法,都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以至於輿論會出現「統戰沒那麼嚴重」、「台灣要對自己有信心」、「統戰與我無關」的聲音,這表示過度簡化中共對台動作的影響,以及沒有清楚認識。
中共所謂的「武裝鬥爭」,必然包括了軍事武力的使用,但不僅是如此,早在毛澤東在1949年前和國民黨內戰時,除了傳統的軍事衝突,也採取了各種社會、地方、階級的反動,例如運作農村包圍城市、鼓動工人大罷工、支持學生上街遊行、利用敵後諜報進行策反等,這都是「武裝鬥爭」的一部分,過去國共內戰就常被使用,甚至可以說是中共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作用。如今中共依然擅長運用「武裝鬥爭」,運用國內民族主義來回應外部壓力,就是這樣的思維,對台也是如此,製造台灣社會矛盾,教唆代理人組織行動,削弱台灣政府的威信。
台灣要向下扎根 強化社會的識讀韌性
中共對台有進行「黨組織建設」嗎?許多人可能會認為中共沒有在台設立黨組織,所以輕看了中共對法運作「三大法寶」的效果;其實,所謂的「黨組織建設」,不必然是以「中共黨政」的分支形式,也不必由中共黨員進駐領導。中共建政前就在軍隊裡設立黨支部,也在各個機構、單位、階層建立地下黨組織,這些「黨的建設」作法在國共內戰時讓「武裝鬥爭」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在建政後加以運用在地方鄉鎮、事業機構之中進行黨的控制。「黨的建設」也對外擴張,例如外國華人社區、公協會、大學等設立黨組,抑或蠶食、控制外國機構,延伸境外的影響力。
事實上,中共的「三大法寶」早已在台灣交叉運用,從「統一戰線」來看,統戰對象遍及政府部門、政黨人士、民間組織、宗教團體、企業單位等;利用拉攏統戰對象,進而在台運作或成立「黨組織建設」,採取施惠交流的模式,提供資金利誘後,配合中共對台工作;當然對台「武裝鬥爭」除了軍事武嚇之外,也進行「輿論戰」、「認知戰」、「陳抗戰」、「政治戰」,而這些都需要「統戰對象」及「組織建設」來相互配合、方能發揮最大作用。例如親中媒體利用美國關稅議題醞釀「疑美論」、親中人士鼓吹「抗美和中」、在野勢力推動「破壞民主憲政」法案及上街詆毀司法獨立等,中共對台工作早已將「三大法寶」緊密相聯。
必須強調的是,中共對台進行任何統戰、滲透行徑是有明確的目標,就是迫使台灣接受「完全統一」,那麼我政府「反統戰」、「反滲透」也必須要有明確的國家戰略目標:「維持國家主權獨立及民主憲政運作」,反制中共的對台作為更要「化被動為主動」。因此,政府推動「識讀中國」的同時也要「識讀台灣」、「識讀國際」,「反統戰」、「反滲透」的範圍更要「向下扎根」,有必要在國民教育階段規劃「識讀課程」;此外,還有著社會教育及溝通的重要性,台灣應主動展現「民主融合」的社會韌性,對比中國專制的「真獨裁」,應全力展開「識讀台灣價值」、「識讀中國真面目」、「識讀國際現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