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俊毅/台北報導】自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後,使罷免活動成為政壇近來的熱門話題之一,台北市長蔣萬安在聲援因罷免幽靈連署,遭檢方帶回偵訊的藍營黨內同仁時,喊出要發動「倒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喊出要罷免總統賴清德,引發討論。究竟倒閣是什麼?倒閣程序為何?總統罷免難度有多高?台灣是否有進行過罷免總統案?《壹蘋新聞網》帶讀者一次看。
對於倒閣案可能性,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歡迎,直言「國民黨不要縮,趕快提!他提倒閣我們會支持」;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表示,任何對台灣民主有幫助,可讓獨裁者下台或悔悟的方式都不排除。未來究竟是否會提倒閣,仍待觀察。
朱立倫喊出要罷免總統賴清德,讓獨裁者下台。但台灣自從開放總統直選及設立選罷法以來,雖有過總統罷免提案,卻從未有過成功罷免案例。原因在於罷免的門檻相當高。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規定,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後提出,並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之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即為通過。 意即總統、副總統的罷免須經過提議、連署、投票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嚴格的門檻要求。
換句話說,發動門檻:需由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現行113席,即29席以上)提出罷免案。審議表決階段,經立法院全體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能通過罷免案(也就是至少需76位立委同意)。
第三階段則是公民複決的全國性投票,在中選會公告後,會舉行全國公民投票。投票人數需達到全國選舉人總數的過半數,以及同意罷免者需超過投票總數的過半數。以2024年總統大選,中選會公告之全國選舉人總數約為1,954 萬人,若要投票人數達到選舉人總數過半數,則必須要有977萬5千人出來投票,而這977萬5千的投票人數中,需至少488萬8千人以上投下同意票,才能讓罷免案通過。
不過,這僅只是理論上的必要通過門檻,還要把實際投票率納入評估,以2024總統大選投票率為71.9%,實際投票人數約1400萬。在非選舉年,要有近1000萬人願意特地出門參與罷免案,難度極高。
此外,要罷免總統,以目前國民黨52+2席立委,就算加上8席民眾黨立委,也達不到三分之二門檻,也並不具備成功的條件。
2006年6月,民進黨籍的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擔任第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內,由時任立委丁守中在6月1日提案罷免,國民黨與親民黨黨籍立委皆參與連署。該案通過第一階段提議門檻後,於6月13日正式交付立法院審查。6月27日,經立法院表決後,共有119票贊成罷免提案,88席缺席,贊成票數無法超過三分之二法定門檻(148票),該「總統罷免案宣告」不予成立,因此並未舉行罷免總統的公民投票。
而除了朱立倫喊出要罷免賴清德,台北市長蔣萬安現身北檢聲援國民黨時,也拋出建議,呼籲立院推動倒閣,引發討論。
與其他內閣制國家不同的是,台灣是「雙首長制」(半總統制),國家元首是總統、由總統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長。不過任命的行政院長,卻不需得到最高民意機構立法院同意,導致總統與行政院長同一政黨時,總統有權,但不需直接向國會負責,閣揆無權,卻須對國會負責的奇怪狀況。
雖然國會憲政設計有類似內閣制國家的倒閣權設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若立法院要提出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需由立法委員1/3以上連署(至少需38席),通過提案聯署後,不信任案提出七十二小時後,應於四十八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贊成,即113席中的至少57票同意通過,行政院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過,總統有權選擇解散立法院或不解散;若不解散,行政院長也可能去職,並由總統另提人選;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以立法院第十一屆立委各政黨所擁有席次來看,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等2席。因無政黨單獨過半,國民黨若要推動倒閣,勢必要聯合民眾黨團以及2席無黨籍,才能通過57席的表決門檻。
不過,雖然倒閣案相較總統罷免案難度低許多,但其牽動的政治影響力仍相當龐大,若國會全面改選,民眾黨團現有8席全是不分區立委,在創黨人柯文哲被司法偵辦的階段下,國會重選是否真能維持現有席次,值得觀察後續。
由於倒閣的政治風險相當高。台灣政治歷史上成案表決的行政院長不信任案總共有三次:分別是1998年民進黨與新黨立委針對時任閣揆蕭萬長提出不信任案,不過因國民黨在國會仍占多數,不信任案並未通過。
另外兩次都是在前總統馬英九第二任期,一次是2012年陳冲擔任行政院長時,當時還爆發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貪瀆案,國內景氣也不佳,民進黨要求內閣全面改組。另一次則是2013年,當時的行政院長是江宜樺,民進黨不滿江宜樺成了馬王政爭的共犯。但這兩次也都未過關。因此,史上還未有過成功的不信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