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停地想著你,就像一種儀式,一種腦海裡反覆哼唱的歌曲:「訊息已讀怎麼還沒回?你剛才的眼神是不是閃躲了一秒?我昨天的話會不會太重了?」我一遍遍重播、倒帶、停格,只為找出讓我安心的解釋。不是我不想停下,是我根本停不了。你就像我心裡那個反覆擦拭的點,我越擦越糾結,越想放下,越記得牢。
心理學家說,這叫「焦慮驅動的重複行為」,可我說,這叫「愛」。每一次想你的瞬間,都是我與自己打架的證據。你是我無法不回頭檢查的門鎖,是我每天都得反覆瀏覽的心門。「愛情」與「強迫症」乍看是完全不同的。愛是情感、強迫症狀是精神狀況。但是,如果從心理機制的角度去看,兩者之間或許還真有些相似之處。
愛情vs強迫症
相似點1:強烈執著
戀愛時常讓人陷入一種「只想著對方」的狀態,一舉一動都被對方牽動。會反覆檢查訊息、查看有沒有回覆、說話是否惹他生氣;強迫症則讓人陷入某種特定念頭或行為中,不停地重複檢查或思考,儘管明知不必要,卻也無法停止下來。兩者的共通點就是「無法停止的心理執念與行為」。
相似點2:焦慮驅動
而上述這些無法停止的心理執念與行為,來自於內在焦慮所驅動。這些執念與行為的存在是為了抵銷內心不安。也因此,在愛情裡,如果感覺到對方冷淡或沒回應,心中的不安焦慮會驅使我們去做些事情來舒緩,例如:檢查訊息、翻閱社群發文、過度關心。強迫症中的強迫行為,也是源於對某種情境的極度焦慮,比如:害怕細菌而過度清潔、害怕遺漏而反覆檢查門鎖。兩者都是「透過重複行為來降低焦慮」。這些執念與行為,可能會耗費大量時間,猛然驚覺自己不眠不休在翻閱IG、反覆檢查,影響日常生活。
圖片來源:canva
相似點3:內心劇場
大腦是討厭空白的。當我們反覆確認資訊,資訊卻不全與空白時,腦中會自動化填補資訊空格。也因此,在戀愛中,常會過度解讀對方的一言一行,腦補一堆劇情;強迫症者也經常陷入「如果我不持續做這件事,就會發生可怕後果」的內心劇場。大腦像忙碌的編劇家,編纂著自己嚇自己的劇本。
相似點4:神經傳導物質
愛情的美好在於兩人相遇之時,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催產素,讓人感覺上癮、渴望與對方黏在一起;研究指出強迫症者腦中的血清素與多巴胺的異常,可能導致其難以停止擔憂,腦海中時常闖入可怕的想像。兩者共通處都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圖片來源:canva
我們昨夜聊天的結尾是不是少了表情符號?你今天忘了跟我道聲晚安。你昨天看我的神情,似乎不似過往那般熱烈?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我沒做對什麼?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好煩人,卻無法讓自己停止不去想。愛情不該如此煩惱,但我總在愛裡這麼猜測懷疑。彷彿是內建的循環,越想修正,卻越走偏。
愛情中的自我懷疑就像內建的錯覺,越想修正,卻越陷入漩渦裡;好比強迫症發展出的某些儀式化行為,明明知道不需要,卻還是這麼執行了。這些,都只為了減輕心中的不安。或許,你不是不相信對方;而是,你不相信「安心」這個狀態本身。
圖片來源:canva
撇除對方確實有愛情不忠的行為,若仍在愛裡陷入無法停止的負面內心劇場。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你正在對抗「無法相信自己能幸福」的內在核心呢?在不安之前,先往內探索「我不安的是什麼?」是怕對方不夠愛我?怕他離開?還是,怕自己不夠好?或是,怕再次重演過去所受過的傷呢?
在愛裡安心,不是靠對方甜言蜜語、每天報備;而是往自我內在探尋,發現自己值得被愛、也能愛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