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人不能喝醉?我大學時期蠻常跑趴的,尤其我們班幾乎都是女生。有人生日,我們就整群去夜店,喝酒、跳舞、狂歡,最多的一次,24個女生一起出動。
一群女生進夜店,很難不被注意。搭訕、灌酒、試圖貼靠、莫名其妙的接觸——我們早就習慣這些「夜生活的副作用」。於是,我們開始設計自己的生存機制。
當時的我們性別意識還不清楚,只知道:一群女生要安全離開夜店,是需要「刻意安排」的。我們會找幾個信任的男同學同行,也找幾位願意當晚不喝酒、專門接送女生回家的男性朋友。
他們是自願的,或許覺得能載一群漂亮女生回家是一種機會,我們也訂下規則:不能喝酒,不能亂碰人。現在回頭看,那其實是一種互相交換的安排——我們需要安全,他們需要靠近女性。那時候,沒覺得有問題,甚至覺得我們很聰明,但始終有種一絲不安與憤怒,縈繞在我心頭。
圖片來源:canva
我記得有一次活動結束,只剩我和閨蜜還清醒地站著。我們扛著穿高跟鞋、醉倒的朋友回家,像兩個披著亮片的保母。一邊走一邊笑,心裡卻清楚得很——不是因為我們不想醉,而是因為我們不能醉。我們以為,只要準備周全、彼此照看,就能安心玩樂,但那股說不出口的不舒服,從來沒有離開過。
那些男性友人雖然是我們的保護網,但為什麼,我們的安全,永遠需要他們的在場?為什麼我們的安全,要建立在交換上?為什麼女性不能獲得基本的尊重?後來我才懂,那個不舒服,其實因為「這個世界總是認為女性可以被任意侵犯,女性喝醉更能有機可趁。」所以即使喝酒了,我也無法真正放鬆。
圖片來源:canva
也正因如此,我始終渴望打造一個讓人可以專注放鬆、自在呼吸的場域。我愛茶的清醒,也愛酒的微醺;比起任一種極端,我更嚮往兩者之間,那個讓人可以慢下來、但不必卸下意識的地方。
延伸閱讀:
建中校友會「香鮑佐蘿莉」餐名引爆爭議!摟女校立牌拍照遭轟物化女性!
台灣「代理孕母」合法化?衛福部擬修正草案:同志配偶、單身女性也能找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