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對美國關稅措施,2025年的經濟表現會如何?多家投行機構都是悲觀看待,其中瑞銀集團的預測最負面,認為中國今年度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4%,比中國政府自己的評估來得低許多;此外,美中雙方相互報復關稅的衝擊,高盛集團認為將會削弱中國的投資及消費,甚至影響3%的勞動力,可能造成高達2,000萬的人力面臨裁員。顯然,外界評估這次的美中貿易戰,所引發的經濟影響,恐怕是中國大於美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回應美國「對等關稅」的作法相異於其他國家,二是中國經濟正處在下行的狀態。
美中關稅纏鬥 中國經濟前景不被看好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上任,沒有太多蜜月期的空間,四月初對外祭出「對等關稅」措施,引起全球性的波瀾;不過,除了中國之外,被點名的多數國家都沒有採取報復動作,反而是希冀透過談判來緩解關稅壓力,美方也正面看待,川普不但隨即暫緩關稅九十天,還調降至10%的關稅,更表示將與這些國家展開協商,這其中也包括了台灣。相對於多數國家的態度,中國則是不客氣以報復來回敬川普的關稅措施,美中雙方不斷相互堆疊關稅額度破百,川普更宣布將對中國商品課徵245%的超高稅額,雙方敵意螺旋持續攀升。
美中在經貿領域正進行著「誰是膽小鬼(chicken)」的博弈,各自都不想成為這場對弈的輸家,也在拼搏誰的底氣充足。當然,高關稅都會對各自的經濟帶來影響,美國國內可能會有「通膨」的問題,中國國內將加劇「通縮」的衝擊;只是,差別在於,川普的戰略是「聯外制中」,關稅的「差別對待」,中國商品的關稅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商品,原本中國自詡無可替代的低技術商品,例如耶誕節小商品、產品代工等,恐面臨被其他國家跟取代。同時中國出口商陷入困境、紛紛停止發貨,主要航空公司也跟著削減貨運航班,將帶來出口萎縮。
習不想當膽小鬼 中國經濟陷惡性循環
美中兩國在高關稅時期,誰的底氣長?這考驗著國家經濟實力,也就是市場體質,美國是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商品進口來源的調整及市場消費行為的改變,將可能緩和關稅帶來的國內物價攀升的衝擊,這其實也和美國市場經濟成熟及自主性有關。相反的,中國國內經濟長期仰賴政府介入市場的發展模式,近年來國外投資減少,生產技術又無法升級,進而影響就業機會,失業率攀升也導致了消費疲軟的跡象,過去「生產過剩」問題,面臨高關稅,勢必更爲嚴重,目前中國難以掌握高新科技,低端商品又出不去,經濟陷入無法轉型的惡性循環。
此外,中國目前失業問題愈來愈嚴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日益困難,「畢業即失業」的情形十分普遍,美中關稅相互報復,加劇生產過剩、貿易貨量銳減的情形,許多投資勢必深受影響,牽動勞動需求,就業機會也會跟著短缺,呼應了高盛集團的評估,中國就業市場可能會有2,000萬人被裁員,再加上每年至少1,000多萬人的大學畢業生,可以想像,未來中國的就業壓力會愈來愈大。
如前述所言,減薪、失業影響了消費,再加上出口萎縮,進而壓抑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短期內,美中雙方都不可能取消關稅,將加劇中國經濟惡化的速度。
美國對中採取的高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會大幅減少,原本要運往美國的商品,為了避開關稅,除了要重新談判分擔成本之外,還得暫緩出貨囤放倉庫;再加上美國又嚴禁「洗產地」,中國商品無路可去,堆積如山的貨櫃將加劇生產過剩的問題,勢必得找出可以替代的出口市場,這都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倘若以補貼來削價出清,不但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效果也十分有限。
綜觀這場美中貿易戰,由於兩國的經濟體制差異,以及各自承擔高關稅的影響不同,接下來就是較量社會成本及政治代價,這從習近平近期出訪東南亞三國落得魅力不足的評價便可窺知。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