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衝擊。美國前駐中貿易代表安凱彬(Christopher Adams)近日指出,雙方缺乏明確的對話機制與信任,是當前僵局的癥結。他強調,美國必須指派具明確授權的談判代表,才能有效推動與中國的貿易談判。
川普近期再度強調對中國強硬的貿易政策,包括對部分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高達145%的關稅,北京則以最高125%的報復性關稅回應。儘管如此,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指出,川普政府正積極推動新一輪貿易談判,目前已收到來自全球18國的正式協議提案,其中也包括與中國的初步協商內容。
白宮表示,川普的貿易團隊,包括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與國家經濟會議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等人,近期將與多達34個國家進行會談,以加速推動具體協議。
萊維特強調,川普本人對與中國達成協議持樂觀看法,並親自表達談判進展良好。班森特則於投資人峰會中指出,當前美中高關稅局面對雙方皆不可持續,認為各方有意願推動協議,情勢正朝正向發展。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安凱彬日前在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主辦的線上論壇「與中國打交道的藝術」中表示,目前中方對美國談判團隊的權限仍感到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應與何人協商,這使得談判遲遲無法啟動。他認為,雙方領導人應共同釋出明確訊號,宣布願意啟動談判。
安凱彬回顧,2018年川習兩人在阿根廷會晤後,共同宣佈展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談判,當時川普親自指派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主導美方協商,而中方則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擔任對口人選,是促成進展的關鍵。
安凱彬建議,美中可透過低風險的通話方式破冰,突破「面子」問題。他指出,中方已明確指定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前中國常駐WTO代表李成鋼為高階對口人員,美方亦應由葛里爾負責主導談判,特別是針對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等核心議題。他也提醒,私下溝通雖有助理解彼此立場,但無法取代正式談判,雙邊仍須建立具公信力的對話平台,以推動協議落實。
在面對媒體訪問時,川普則表示,不會在談判中對習近平採取強硬立場,並透露美方正考慮大幅下調部分關稅,但不會完全取消。他強調:「我們會好好相處,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