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公立醫院收費提高後是好是壞?(下)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13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新聞編輯採訪
急診室示意圖。(AI生成圖)
急診室示意圖。(AI生成圖)

香港政府在3月宣布,自2026年1月起全面調整公營醫院收費,市民在日後就醫時的選擇和行為模式將受到顯著影響。港政提出此次改革的三大原因,包括優化資源分配、減少資源浪費,以及確保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長期存在「小病大醫」的現象,亦即輕症病人過度使用專科和急症服務,導致真正需要資源的重症病人受到影響。此次改革透過提高收費,尤其是針對非緊急病人的急症室收費,旨在減少資源錯配。這一措施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遠而言,若基層醫療服務未能跟上需求,輕症病人或將流向私營市場,甚至因成本問題放棄求醫,基層醫療的供需平衡仍然是一大挑戰。

目前,香港病理檢驗和非緊急放射造影服務的免費政策,被指責導致資源浪費。改革後,這兩項服務將按基礎、進階和高端三級收費,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需求。然而,對於需要定期檢查的慢性病患者,新增的檢查費用可能會構成額外負擔,尤其是貧困患者。

目前,香港公營醫療的政府資助率高達97.6%,是全球最高之一。隨著人口老化及醫療技術進步,成本將持續上升。改革旨在逐步降低資助率至90%,並透過新增的30億港元年收入支持系統運作。然而,有人質疑,改革是否只是為了紓緩香港政府的財政壓力,而非真正解決醫療系統的深層矛盾。2024/25年度,醫療開支已達1095億港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的19%,改革是否能有效控制開支增長,仍需時間檢驗。

筆者認為,這次改革某種程度上能夠減輕現時醫療系統的飽和狀況。香港的公營醫療長期處於超負荷運作狀態,急症室的輪候時間幾乎「爆煲」,部分原因是許多人因感冒等輕症濫用醫療資源。改革後,提高收費將有效抑制這種行為,讓急症室能專注於處理真正需要緊急醫療的病人。

此外,對於重症病人和需要長期醫療服務的病人來說,新增的1萬元封頂機制是一項重要的保障措施。這不僅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也能確保他們獲得所需的醫療服務。特別是約7萬名重症病人將受惠於此,這無疑是改革的一大亮點。

然而,筆者亦關注改革背後可能帶來的風險。首先,部分市民可能因費用增加而延遲、甚至放棄就醫,這對弱勢社群尤其不利。其次,改革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基層醫療的發展。若基層醫療無法承擔更多輕症病人的需求,可能會加重私營市場的壓力,甚至產生新的問題。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此次醫療改革是邁向解決香港醫療系統問題的重要一步,但仍需配套措施支持。政府應進一步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障,才能真正實現「輕症共付、重症保障」的目標,讓香港的醫療系統更具可持續性。

延伸閱讀

公立醫院收費提高後是好是壞?(上)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作者》小蟻人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