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財富必修課》關稅、談判與企業家精神:從摩擦成本看機會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14日10:22 • 發布於 04月14日23:30 • 時間投顧
時間投顧指出,關稅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可調整的政策工具。(圖片來源/flickr)
時間投顧指出,關稅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可調整的政策工具。(圖片來源/flickr)

台股14日在美國豁免資通訊產品的對等關稅激勵下,早盤一度大漲近500點、站回2萬點大關,不過,隨後外電最新報導,美國總統川普13 日否認關稅豁免,稱沒有任何國家能逃脫對美國不公平貿易逆差,以及非貨幣關稅壁壘的責任,引發台股大盤漲幅回吐、台積電股價面臨承壓,終場加權指數下跌15.68點,收在19513.09點,成交量約4615億元。

觀察三大法人14日籌碼動向,包括外資及陸資賣超、投信買超、自營商賣超,合計賣超270.29億元,其中,自營商賣超132.57億元、投信買超48.35億元、外資及陸資賣超186.07億元。以下是時間投顧臉書文授權轉載:

關稅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

關稅,其實是一種摩擦成本,而非全面阻斷經濟活動的煞車系統。它並不代表交易會完全終止,而是改變了交易的條件與成本。也就是說,關稅讓跨境貿易變得不那麼順暢,但依然保留了交易的可能性與空間。

雖然關稅的上升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摩擦與調整壓力,但它並非孤立主義的表現,也不會讓全球市場完全封閉起來。事實上,像COVID-19疫情這類全球性事件,對經濟造成的破壞遠遠大於關稅本身。相比之下,關稅所帶來的影響更像是一種需要因應的挑戰,而非不可逆的危機。

關稅往往也具有明確的戰略目的。以美國為例,其在國際談判中不時採取「獅子大開口」的策略,以不合理的高關稅作為談判起手式,迫使對方做出更多退讓。這種做法雖然可能適得其反,但本質上是一種常見的商業談判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某些案例中也展現出關稅上的對等思維。例如面對阿根廷與越南採取零關稅政策,川普在相對條件下願意降低自身關稅,這反映了一種「對等關稅」的概念。這說明了:關稅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可調整的政策工具。

關稅、談判與企業家精神:從摩擦成本看機會

當然,無論最終是否存在關稅障礙,各國與企業都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真正關鍵的是一種「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面對挑戰的韌性,更是一種在波動中找尋新機會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稅帶來的產業波動,對於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來說反而是一種機會。這就如同塔雷伯在《反脆弱》一書中所描述的:「脆弱」是指面對波動與不確定性時容易受損,而「反脆弱」則是在波動中茁壯、甚至從中獲利。企業若能具備反脆弱的特質,就能在變動的貿易環境中創造優勢。

因此,從投資與經營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那些展現企業家精神與反脆弱能力的企業與領導者,而不是一味憂心市場萎縮或世界局勢惡化。正如一句話所說:「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真正的企業家不會被困難擊倒,他們總能在變局中尋找機會,引領方向。

本文授權轉載自TIME時間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